好词好句网

诗歌朗读学生,诗歌朗读学生心得体会

诗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是语言艺术的巅峰体现,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诗歌并付诸于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更是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感受汉语音韵之美的绝佳途径,要真正读好一首诗,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而需要深入理解其肌理,探寻其灵魂。

诗歌朗读学生,诗歌朗读学生心得体会-图1

追本溯源:理解诗歌的“身世”

每一首流传至今的诗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文字符号,它有其独特的“身世”——包括出处、作者与创作背景,这三者构成了我们解读诗歌的钥匙。

  • 探寻出处:诗歌的出处决定了它的原始语境和风格基调,它可能源自《诗经》的“风雅颂”,承载着先秦先民的质朴情感;可能选自《乐府诗集》,反映了汉代社会的民情风貌;或是出自某位文人的别集,如《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凝聚着诗人一生的心血,了解出处,能帮助我们判断诗歌的体裁(如古体诗、近体诗、词、曲)、大致年代以及在其所属文学序列中的地位。

  • 走近作者:“文如其人”在诗歌领域尤为显著,诗人的生平经历、性格气质、思想观念会深刻烙印在其作品之中,李白的浪漫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李清照的婉约细腻,无不与他们的个人境遇紧密相连,了解作者,如同找到了一位向导,能带领我们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和思想内涵,读杜甫的《春望》,若不了解他身陷安史之乱叛军占领的长安,那种国破家亡的忧愤与思念亲人的痛楚,便难以体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深重悲凉。

  • 还原创作背景:诗歌往往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产物,特定的历史事件、社会状况或个人遭遇,是催生诗歌的土壤,白居易创作《琵琶行》,是源于被贬江州司马后,于浔阳江头偶遇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喷薄而出,了解了这番背景,诗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泪水,便不仅仅是同情,更是诗人自身命运坎坷的宣泄,还原背景,能让静止的文字重新获得生命,变得鲜活而立体。

含英咀华:掌握诗歌的“法度”与“技艺”

理解了诗歌的“身世”,接下来便要深入文本内部,探究其构成法则与艺术手法,这是将理解转化为生动朗读的关键。

  • 格律与音韵:这是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和词,形式美的核心,格律包括平仄、对仗、押韵等规则,平仄的交错变化,形成了诗句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工整的对仗,赋予了诗歌建筑般的对称美;规律的押韵,则造就了回环往复的音乐性,学生在朗读前,应先厘清诗的平仄规律和韵脚所在,朗读时,注意平声(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声、二声)字可适当延长,仄声(三声、四声)字则相对短促,以体现节奏,在韵脚处可稍作强调或停顿,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与意境: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如“明月”、“杨柳”、“孤帆”、“落日”,意境则是众多意象组合营造出的,能引发读者想象和共鸣的艺术境界,朗读时,脑海中要浮现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其氛围,比如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要能“看到”那辽阔、苍茫而又带着一丝悲壮的边塞景象,并将这种视觉感受融入声音的表达中,使朗读更具画面感。

  • 修辞与手法:诗人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表现力。

    • 比喻、拟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读这类句子,要突出本体与喻体、拟人化动作之间的联系。
    • 夸张: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朗读时语气可以适当放开,展现其磅礴气势。
    • 用典:即引用历史故事或前人诗句,遇到用典,需明白其典故原意及在诗中的引申义,朗读时通过语调的微妙变化,暗示其深层的文化内涵。
    • 虚实结合: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景喻冬雪),朗读时需处理好现实之景与想象之境的转换。

声情并茂:实践诗歌的朗读

将前述所有理解,最终通过声音外化出来,便是诗歌朗读的实践环节。

  1. 确定基调:在深入理解全诗后,首先要确定朗读的整体感情基调——是豪迈还是婉约,是欢快还是忧伤,是激昂还是沉静,基调统领着整个朗读过程。

  2. 把握节奏与停顿:根据诗句的意思和格律来划分语节,安排停顿,一般而言,五言诗多为“二二一”或“二一二”节奏,七言诗多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节奏,但停顿并非机械的,更要遵循语义的完整性与情感的起伏。

  3. 运用重音与语调:为了强调关键词语(如动词、意象词、情感词),需要使用重音,语调则随诗句情感的变化而高低起伏,避免平铺直叙,表达兴奋、昂扬时语调可上扬;表达沉思、悲伤时语调可下沉。

  4. 注入真情实感:最动人的朗读,是“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想象自己就是诗人,正身处其境,倾诉其情,让声音成为传递情感的桥梁,而非简单的声音复制。

诗歌朗读是一门综合艺术,它要求朗读者既是研究者,又是艺术家,从考据出处作者,到分析手法技巧,再到最终的声音呈现,是一个由内而外、由理解到表达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这个过程不仅提升了语言能力,更是在与千百年前的诗魂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从中汲取智慧、感受美好、滋养心灵,当一首诗被真正理解并充满感情地诵读出来时,它便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成为了朗读者与听众心中跃动的生命。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