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商鞅名言对当今治国还有现实意义吗?

核心治国理念(变法图强)

这类名言体现了商鞅改革的核心思想:打破旧有秩序,通过彻底变革实现国家富强。

商鞅名言对当今治国还有现实意义吗?-图1

  1.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 出处:《史记·商君列传》
    • 释义: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
    • 解读:这是商鞅变法的纲领性口号,是他向旧贵族和传统思想宣战的旗帜,强调了历史进化论功利主义的治国观。
  2. 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 出处:《商君书·更法》
    • 释义:根据时代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法令,根据国家事务的需要来确立制度。
    • 解读:与上一句类似,强调制度必须与时俱进,服务于现实需要,而非僵化地遵循传统。
  3. 法者,国之权衡也。

    • 出处:《商君书·修权》
    • 释义:法律,是国家的秤杆和砝码,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
    • 解读:将法律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法律是维护国家统一、公平、秩序的唯一准绳,体现了法律至上的思想。
  4. 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势。

    • 出处:《商君书·开塞》
    • 释义:圣明的君主不效法古代,也不拘泥于现状,效法古代就会落后于时代,拘泥于现状就会被发展的趋势所阻碍。
    • 解读:进一步阐述了变革的必要性,批判了“法古”和“守旧”两种错误倾向。

法治与制度(以法治国)

这类名言阐述了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特点以及君主与法的关系。

  1. 法令既行,纪律自正。

    • 出处:《史记·商君列传》
    • 释义:一旦法令得到严格执行,社会秩序和风气自然会走上正轨。
    • 解读:强调了执法必严的重要性,认为法律的权威性源于其执行的彻底性。
  2.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 出处:《商君书·弱民》
    • 释义:民众的力量弱小,国家才能强大;国家强大,民众的力量就必须被削弱,治理得好的国家,其根本政策在于削弱民众。
    • 解读:这是商鞅思想中最具争议和“冷酷”的一点,他认为,强大的民众会挑战君权、干扰法令,因此必须通过法律和制度将民众的力量(如财富、思想、武力)分散和压制,使其专心于耕战,从而实现国家整体力量的最大化。
  3. 任法而国治,任法而天下平。

    • 出处:《商君书·慎法》
    • 释义:依靠法治国家就能得到治理,依靠天下就能太平。
    • 解读:将法治视为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一种法律万能论的体现。
  4. 法必明,令必行。

    • 出处:《商君书·定分》
    • 释义:法律必须清晰明确,政令必须坚决执行。
    • 解读:强调了法律的公开性、明确性执行的刚性,这是法治得以实施的基本前提。

赏罚分明(信赏必罚)

这是商鞅“术治”思想的核心,通过严苛的奖惩机制来驱使民众,使其行为符合国家目标(耕战)。

  1. 赏不遗疏远,罚不阿亲贵。

    • 出处:《商君书·修权》
    • 释义:奖赏不遗漏关系疏远的人,惩罚不偏袒亲近的权贵。
    • 解读: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早期表达,旨在打破贵族特权,树立法律的绝对权威,是变法能够推行的关键。
  2. 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

    • 出处:《商君书·画策》
    • 释义:当民众看到战争的时候,就像饥饿的狼看到肉一样,那就可以为他们所用了。
    • 解读:主张通过严酷的法律和丰厚的奖赏,将民众对战争的恐惧转化为渴望,使其成为国家战争机器的“燃料”。
  3. 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以刑去刑,虽重刑可也。

    • 出处:《商君书·画策》
    • 释义:用战争来制止战争,这样的战争是可行的;用杀戮来制止杀戮,这样的杀戮是可行的;用刑罚来制止刑罚,即使使用重刑也是可行的。
    • 解读:这是商鞅重刑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他认为,严厉的惩罚能够从根本上杜绝犯罪,形成强大的威慑力,最终实现不用刑法的“无刑”境界。
  4. 赏厚而信,刑重而必。

    • 出处:《商君书·修权》
    • 释义:奖赏要优厚并且必须兑现,刑罚要严厉并且必须执行。
    • 解读:概括了赏罚的两个基本原则:优厚守信严厉必行,这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民众的趋利避害之心。

农战思想(富国强兵)

商鞅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农业和军事,一切政策都应围绕这两点展开。

  1. 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 出处:《商君书·农战》
    • 释义:国家依靠农业和战争才能安定,君主依靠农业和战争才能尊贵。
    • 解读:将“耕战”提升到国家存亡和君主地位的高度,是秦国一切政策的总方针。
  2. 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

    • 出处:《商君书·弱民》
    • 释义:如果能让民众获利的途径只有一个(即为国家耕战),那么这个国家就天下无敌。
    • 解读:主张通过国家垄断,堵塞其他一切获利渠道(如经商、从文、游说),让民众的唯一出路就是为国家的耕战目标服务。
  3.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 出处:《史记·商君列传》
    • 释义:从事商业等末业以及因懒惰而贫穷的人,连同他们的妻子儿女都收为官奴。
    • 解读: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极端政策,通过法律手段强制将社会资源导向农业。

君主与权术(驾驭群臣)

这类名言主要讲述君主如何运用权术来控制臣下,巩固权力。

  1. 国之所以治者,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

    • 出处:《商君书·修权》
    • 释义:国家能够得到治理,有三个要素:第一是法律,第二是信用,第三是君主的权势。
    • 解读:明确了治国的三大支柱,权”是君主推行“法”和“信”的根本保障。
  2. 势重者,人主之爪牙也。

    • 出处:《商君书·弱民》
    • 释义:权势,是君主用来抓捕、控制臣民的爪牙。
    • 解读:赤裸裸地揭示了权力在君主治术中的作用,君主必须牢牢掌握权势,才能驾驭百官。
  3. 辩慧,乱之赞也;礼乐,淫佚之征也。

    • 出处:《商君书·说民》
    • 释义:能言善辩和智慧,是祸乱的帮凶;礼乐制度,是导致放纵和奢侈的象征。
    • 解读:反对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认为这些东西会扰乱人心,让民众不专心于耕战,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