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法”一词源于古代文论,原指文章的组织结构、谋篇布局,在诗歌中,它指的是诗人如何根据主题、情感和内容,对诗歌的开头、主体、结尾以及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精心安排,使诗歌成为一个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意蕴深远的有机整体。

可以说,章法是诗歌的“骨架”,它决定了诗歌的气脉、节奏和最终的呈现效果,没有好的章法,再华丽的辞藻也只是散落的珍珠,无法串成一条精美的项链。
下面,我们将从基本原则、常见结构、具体技巧和古典与现代范例四个方面,来详细解析诗歌的章法。
章法的基本原则
无论诗歌形式如何变化,其章法都遵循一些共通的原则:
-
起承转合 这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绝句、律诗)最核心、最经典的章法结构,它像一个微型叙事,引导读者逐步深入诗境。
- 起: 开篇,作用是“破题”,即点明主旨、渲染气氛、或设置悬念,为全诗定下基调,方式可以是写景、叙事、抒情或议论。
- 承: 承接,紧承“起”句,对开篇的意象、情感或事件进行深化、拓展或补充,使诗意更加丰满,不显得突兀,它起到了铺垫和过渡的作用。
- 转: 转折,这是全诗的关键和诗意的升华点,笔锋一转,或从写景转向抒情,或从叙事转向议论,或引入新的视角、情感或对比,打破原有的格局,使诗意豁然开朗,产生波澜。
- **合: 收束,对全诗进行总结、回应或升华,可以呼应开篇,可以点明主旨,可以留下余韵,使诗歌结构完整,意蕴无穷。
-
虚实相生 这是诗歌意境营造的重要章法。
- 实: 指具体的、可感的形象,如景物、事件、动作,它是诗歌的“肉”。
- 虚: 指抽象的、想象的、情感性的内容,如情思、哲理、梦境,它是诗歌的“神”。
- 章法安排: 诗歌不能一味地写实,会显得呆板;也不能一味地写虚,会显得空洞,优秀的章法总是在“实”与“虚”之间巧妙转换,以实带虚,以虚写实,使诗歌既有具体的画面感,又有深远的想象空间。
-
详略得当 章法需要对诗歌内容进行取舍和剪裁,哪里该浓墨重彩(详),哪里该一笔带过(略),完全取决于诗人想要表达的核心情感,与主旨密切相关的部分要详写,进行细致刻画;与主旨关联不大的部分则略写,甚至舍弃,这种详略安排,使得诗歌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
开合呼应
- 开合: “开”指诗歌的展开,思绪可以上天入地,自由驰骋。“合”指诗歌的收束,最终要回到一个凝聚点上,使情感和意境集中。
- 呼应: 指诗歌的首尾、上下句之间在内容、意象或情感上形成照应,如开头写景,结尾也写景,形成“情景交融”的闭环;开头提出一个问题,结尾给出答案或引发新的思考,形成“问答式”的结构,呼应能使诗歌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常见的诗歌结构
基于上述原则,诗歌在实践中形成了多种经典的结构模式:
-
层层递进式 情感或意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推向高潮,从写景到抒情,从叙事到议论,每一层都建立在前一层的基础上,如同剥笋,最后揭示核心。
- 适用: 抒发强烈情感、表达深刻哲理。
-
时空转换式 根据时间或空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可以是时间的流逝(今昔对比、四季更替),也可以是空间的转换(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外到内)。
- 适用: 咏史怀古诗、纪行诗、写景诗。
-
对比映衬式 将两个相互对立或相互关联的意象、场景或情感并置,通过对比来突出主旨,增强表现力,如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形成反差,张力十足。
- 适用: 讽刺诗、怀人诗、表现人生感慨。
-
总分总式 开篇先提出一个总的观点或描绘一个总体的画面(总),中间部分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分述或展开(分),结尾再进行总结、升华或回归(总),结构清晰,逻辑性强。
- 适用: 说理诗、部分咏物诗。
-
意识流式(现代诗常用) 打破传统的时间、空间和逻辑顺序,通过诗人意识的自然流动来组织材料,段落之间、意象之间的转换可能依靠联想、通感或潜意识的连接,呈现出非线性、碎片化的特征。
- 适用: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诗歌。
具体技巧与手法
在宏观结构之下,还有一些微观的章法技巧,能让诗歌的骨架更丰满。
- 铺垫与蓄势: 在高潮或转折点之前,先进行渲染和积累,使情感的爆发或意境的呈现更有力量。
- 悬念与解答: 在开头设置一个疑问或一个引人入胜的场景,中间部分保持悬念,结尾给出解答或留下回味的空间。
- 镜头语言: 借用电影的手法,如“特写”(突出细节)、“蒙太奇”(意象并置)、“远景”(开阔视野)等,来构建诗歌的画面感和节奏感。
- 复沓与叠句: 重复某些诗句或词语,既可以强化情感,形成回环往复的音乐美,也可以在结构上起到串联、过渡的作用。
古典与现代范例分析
绝句中的“起承转合”——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起:点明时间、天气,渲染凄迷哀伤的气氛) 路上行人欲断魂。(承:承接上句的“雨纷纷”,写人的感受,深化“哀”的意境) 借问酒家何处有?(转:笔锋一转,从写景抒情转向一个具体的动作和疑问,寻求解脱) 牧童遥指杏花村。(合:给出答案,描绘出一个温暖而充满希望的远景,以景结情,余味无穷)
这首诗是“起承转合”的典范,四句诗完成了一次完整的情感旅程。
律诗中的“时空转换”——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起:登高所见,秋景苍凉)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承: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写落木与长江,气象宏大,悲秋之情更深)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转:由景入情,转入自身境遇,时空从眼前扩展到万里之遥、百年之身,情感沉郁顿挫)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合:总结一生悲苦,回应“悲秋”与“作客”,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时局融为一体,沉郁悲凉,力透纸背)
这首诗的前两联写景(空间),后两联抒情(时间与个人经历),是典型的时空转换和情景交融的章法。
现代诗中的“意识流”——北岛《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这首诗没有传统的故事线,而是通过一系列意象和判断(“通行证”、“墓志铭”)构建了一个充满怀疑和反抗的精神世界,它的“章法”在于逻辑的推进和情感的累积,从揭示荒诞到发出呐喊,结构上是一种“破”与“立”的结合。
诗歌章法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它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式,但其内在的规律和原则是相通的,对于写作者而言:
- 初学者可以从模仿经典的“起承转合”结构开始,学习如何有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