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2025高考诗歌鉴赏炼字题,今年会怎么考?

下面我将为你系统、全面地解析高考诗歌鉴赏中的“炼字”题,从“是什么”、“为什么考”、“怎么答”三个维度展开,并提供丰富的实例和答题模板。

2025高考诗歌鉴赏炼字题,今年会怎么考?-图1


什么是“炼字”?

“炼字”是古代诗人作诗时,在用词上反复推敲、精心锤炼,以求用最恰当、最凝练、最传神的词语来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的创作过程,古人称之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足见其重要性。

高考中的“炼字”题,就是要求你从炼字的角度,分析某个字(词)在诗中的妙处。


高考为什么爱考“炼字”?

因为“炼字”是诗歌的“眼睛”,是诗人情感和诗歌意境的“支点”,一个字的巧妙使用,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点亮全诗,考察炼字,就是考察你是否能透过这“眼睛”,看到诗歌的灵魂。


如何答好“炼字”题?(核心方法论)

答题时,切忌只说“这个字用得好”或“生动形象”,必须遵循一个清晰的逻辑框架,做到“有理有据,层层深入”

答题“四步法”黄金模板

第一步:指出该字在诗中的含义(表层义)。

  • 解释这个字在诗句中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如果这个词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或使用了特殊用法(如使动、意动),一定要点明。

第二步:描绘该字所营造的意境(画面感)。

  • 把包含这个字的诗句展开想象,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这个字是如何让你看到、听到、闻到、感受到的?它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如:孤寂、雄浑、恬淡、悲凉等)

第三步:分析该字所运用的手法(艺术技巧)。

  • 分析这个字好在哪里,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等。
    • 表现手法: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通感、对比等。
    • 炼字本身技巧: 叠词、副词、数量词的妙用等。

第四步:点出该字所传达的情感/主旨(深层义)。

  • 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点明这个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它集中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作品怎样的主旨?

高考常见“炼字”类型及实例分析

为了让你更好地理解,我们结合高考真题和经典诗句,对几种最常见的炼字类型进行分析。

动词——“诗眼”所在,化静为动

动词是炼字的重中之重,因为它最能表现动态,使画面活起来,情感也随之流动。

【经典案例1】王安石《泊船瓜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分析:
    1. 含义: “绿”字在这里是“使……变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
    2. 意境: 描绘了春风吹拂,江南大地由枯黄转为一片新绿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3. 手法: 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将无形的春风写得有形有色,极具动态感和生命力。
    4. 情感: 这个“绿”字,既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美丽,也反衬出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急于归家的急切心情。

【高考案例2】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云湿,一声断浦清未。

  • 分析(以“唳”字为例):
    1. 含义: “唳”指鹤、雁等高亢地鸣叫。
    2. 意境: 画面由宏大的天地风云,聚焦到一声清晰、高亢的鹤鸣,打破了潮水过后的宁静,余音绕梁。
    3. 手法: 以动衬静,用一声清越的鹤鸣,来反衬出潮水退去后万籁俱寂的空旷感。
    4. 情感: 这一声鹤鸣,既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传达出观潮者心潮未平的感慨和对自然伟力的敬畏。

形容词/修饰词——“画龙点睛”,营造氛围

形容词和修饰词(尤其是副词)能精准地描绘事物的状态,奠定全诗的基调。

【经典案例3】王维《使至塞上》

烟直,长河日圆。

  • 分析(以“孤”字为例):
    1. 含义: “孤”指孤独、孤单。
    2. 意境: 描绘了广袤无垠的沙漠中,一缕烽烟笔直地升腾,显得形单影只,画面苍凉、雄浑。
    3. 手法: 烘托、对比。“孤”字不仅写烟,更写出了诗人作为使者的孤独心境,以及边塞环境的空旷荒凉。
    4. 情感: 表达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漂泊到边塞的孤寂、落寞之感。

【高考案例4】宋祁《玉楼春·春景》

红杏枝头春意闹**。

  • 分析:
    1. 含义: “闹”字本指喧哗、热闹,用在这里形容春意。
    2. 意境: 仿佛看到了杏花开得无比繁盛,蜜蜂蝴蝶飞舞,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3. 手法: 通感(移觉),将视觉上的繁盛景象,转移到了听觉上的“热闹”,化静为动,极具感染力。
    4. 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明媚春光的无比喜爱和赞美之情。

副词——“看似寻常,最奇崛”

副词看似不起眼,但在表情达意上能起到强调、限制、转折等关键作用。

【经典案例5】杜甫《旅夜书怀》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 分析(以“垂”和“涌”为例):
    1. 含义: “垂”指低垂;“涌”指翻滚涌动。
    2. 意境: 星星仿佛低垂到了广阔的原野上,月亮在奔腾不息的江水中翻滚。
    3. 手法: 拟人,将“星”和“月”人格化,赋予了它们动态和情感。
    4. 情感: “垂”和“涌”不仅写出了原野的辽阔和江水的汹涌,更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漂泊无依、孤独渺小,以及对自己命运沉浮的感慨。

数量词——“言简意丰,境界全出”

数量词的精妙运用,能产生以少胜多、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经典案例6】齐己《早梅》

村深雪里,昨夜一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 分析(以“一枝”为例):
    1. 含义: “一枝”指仅有一枝梅花开放。
    2. 意境: 在漫天大雪、万籁俱寂的深山村落里,唯有一枝梅花傲然绽放,画面清冷、孤高。
    3. 手法: 以少胜多,突出重点。“一枝”与“深雪”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梅花的卓尔不群、报春的勇敢和早。
    4. 情感: 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坚韧不拔的品格,也寄托了诗人高洁的志趣。

答题模板与注意事项

答题模板(选择一种即可)

模板一(分点式,条理清晰):

  1. 含义: “XX”字在诗中是……的意思,……。
  2. 意境: 它生动地描绘了……的景象,渲染了……的氛围。
  3. 手法: 运用了……(修辞/表现)手法,……。
  4. **情感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