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典中的“大同”构想
这是“大同社会”思想最根本、最经典的源头,主要源自儒家经典《礼记》。

《礼记·礼运》篇(核心出处)
这段话是“大同社会”蓝图的集中体现,影响了中国后世几千年。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解读与名言提炼: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解读: 这是“大同社会”的总纲领,意思是,当最高准则(大道)得以施行时,天下是全体人民共有的,这里的“公”与“私”相对,指公有、公平、公正。
- 地位: 这是“大同”思想的灵魂,孙中山先生曾手书此句,并以此作为其政治理念的核心。
-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解读: 描述了社会治理的原则:选举贤德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社会,人们之间讲求信用,和睦相处,这是政治清明与社会和谐的基础。
-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解读: 这是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完美构想,确保了每个人从出生到老年,以及遭遇不幸时,都能得到社会的照顾和供养,这是一种理想的人道主义关怀。
-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 解读: 描绘了物质生产和劳动态度的崇高境界,物质资源被充分利用,而不是被私人囤积;人们乐于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这已经接近于“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初级形态。
-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解读: 这是“大同社会”的结果,由于人人道德高尚,社会和谐,所以没有阴谋诡计和犯罪行为,家家户户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是对理想社会治安状况的终极描绘。
近代革命家对“大同”的继承与发展
近代中国,许多革命家将西方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大同”理想相结合,使其成为社会变革的强大动力。
康有为
康有为在其著作《大同书》中,系统地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社会蓝图。
名言: “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解读: 康有为的这句话是对《礼记》思想的精炼和通俗化,他不仅继承了“天下为公”的核心,更明确加入了“人人平等”的现代观念,试图构建一个没有国家、家庭、私有财产束缚的终极理想世界,虽然其构想带有空想色彩,但极大地激发了当时人们对未来的向往。
孙中山
孙中山先生将“天下为公”作为其毕生奋斗的最终目标,并赋予了它新的时代内涵。
名言: “天下为公” (这四个字本身就是他最核心的名言,他曾多次题写)
解读: 孙中山的“天下为公”不仅仅是道德理想,更是其政治纲领,他希望通过“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来实现这一目标,他认为,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发展民生,最终才能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他将这一理想铭刻在中山陵和其遗墨中,成为其革命精神的象征。
毛泽东
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深受“大同”思想的影响,并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名言: “使人类进到大同域际,造成一个没有国家,没有军队,没有政党,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人人自由平等,生活幸福的最高理想的社会。”
解读: 这段话清晰地表明,毛泽东早期所追求的“大同”,与《礼记》和康有为的构想一脉相承,即一个消除一切压迫和剥削的终极理想社会,虽然他后来在实践中选择了通过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道路来实现共产主义,但其最终目标与“大同”的理想是相通的。
西方思想中的类似理念
虽然“大同”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概念,但西方思想史上也有许多与之高度契合的理念,可以看作是“大同社会”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回响。
柏拉图
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描绘了一个由哲学家王统治的、等级有序但整体和谐的城邦。
名言: “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而为一……否则的话,对国家甚至我想对全人类都将祸害无穷,永无宁日。”
解读: 柏拉图追求的是一种由智慧统治的、公正和谐的社会,这与“大同社会”中“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了贤能治理对于实现理想社会的重要性。
托马斯·莫尔
在其著作《乌托邦》中,描绘了一个财产公有、人人平等、没有剥削的岛屿。
名言: “我怀疑,任何地方私有财产的存在,都是所有贫困和无数种罪行的根源。”
解读: 莫尔明确指出了私有财产是社会问题的根源,主张实行公有制,这与《礼记》中“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的思想惊人地相似,都看到了财产私有与社会不公之间的深刻联系。
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所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被普遍认为是“大同社会”在现代最系统、最彻底的理论形态。
名言: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From the Critique of the Gotha Program)
解读: 这句口号是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标志,它完美地呼应了《礼记》中对生产和消费的描述——“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各尽所能)和“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按需分配),马克思的学说为“大同”理想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
“大同社会”的名人名言,从《礼记》的经典描绘,到康有为、孙中山等近代革命家的继承与改造,再到与西方柏拉图、莫尔、马克思等思想家理念的共鸣,构成了一条贯穿古今、跨越东西的思想长河。
- 核心精神始终围绕着: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关爱弱者、物质共享、路不拾遗。
- 时代演进则表现为:从道德理想国的构想,发展为政治革命的纲领,最终与现代社会科学理论相结合,成为激励无数人为之奋斗的终极社会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