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诗歌,通常被称为儿歌,是专为3-6岁儿童创作的、符合他们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诗歌,它不仅仅是文学形式,更是儿童早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什么是学前儿童诗歌(儿歌)?
学前儿童诗歌是一种短小、精悍、富有节奏和韵律的儿童文学体裁,它内容浅显、形象生动、语言活泼,通过朗朗上口的节奏和有趣的意象,帮助儿童在快乐中学习语言、认识世界、发展想象力和情感。
学前儿童诗歌的主要特点
学前儿童诗歌之所以深受孩子喜爱,并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主要源于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语言浅显易懂,口语化强
- 用词简单,多为儿童熟悉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 句式短小,结构简单,符合幼儿的语言习惯。
-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
节奏感强,韵律优美
- 这是儿歌最核心的特点,它通常有规律的停顿和押韵,读起来像唱歌一样,朗朗上口,便于儿童记忆和吟诵。
-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白”、“来”、“爱”押韵) 贴近生活,充满童趣**
- 主题多围绕儿童熟悉的日常生活,如动物、植物、自然现象、家庭生活、游戏等。
- 充满天真烂漫的想象,能引发儿童的共鸣。
- “雨点,雨点,沙沙沙,落在花园里,花儿乐得笑哈哈。”
结构简单,重复性强
- 很多儿歌采用重复的句式或词语,这不仅增强了节奏感,也降低了幼儿的理解和记忆难度。
-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姑娘,唤女婿,就是不让你去。”
富有画面感和动感
- 诗歌中常常使用生动的动词和具体的形象,让儿童在脑海中能迅速形成画面。
-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到,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 这首诗充满了动态的画面。
学前儿童诗歌的常见类型
儿歌的种类非常丰富,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摇篮曲(催眠歌)
- 特点:节奏舒缓、旋律优美、语言温柔,通常用于哄孩子睡觉。
- 例子:“睡吧,宝贝,小羊和蝴蝶都已安睡,月亮在云朵里轻轻飘过,星星在天空中眨着眼睛。”
游戏歌
- 特点:与儿童的游戏紧密结合,边玩边唱,指令性强。
- 例子:“丢手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抓住他,快点快点抓住他!”
数数歌
- 特点:将数字融入诗歌中,帮助儿童在趣味中学习数数。
- 例子:“一二三四五,五只小鸭找妈妈,六七八九十,十只小鸭笑哈哈。”
问答歌(对歌)
- 特点:一问一答的形式,能激发儿童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例子:“谁会飞?/鸟会飞。/谁会游?/鱼会游。/谁会跑?/马会跑。”
谜语歌
- 特点:用诗歌的形式描述事物的特征,让儿童猜谜,兼具趣味性和益智性。
- 例子:“一个娃娃白又胖,头上戴个金圈圈,身穿绿衣裳,跳进水不见。”(答案:汤圆)
连锁调(连珠体)
- 特点:采用顶针或连珠的修辞手法,上一句的结尾作为下一句的开头,形成连锁反应,趣味盎然。
- 例子:“金钩钩,银钩钩,和你拉拉手,拉拉手,好朋友,去打酱油,打酱油,好下酒,喝了交朋友。”
逗趣歌(滑稽歌、颠倒歌)
- 特点诙谐幽默,甚至故意说反话,符合儿童好动的天性,能让他们开怀大笑。
- 例子:“咬牛奶,喝面包,夹着火车上皮包,看见一个人,被狗咬了。”
学前儿童诗歌的教育价值
儿歌对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促进语言发展
- 丰富词汇: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新词。
- 培养语感: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为日后学习阅读和写作打下基础。
- 发展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吟诵,提高发音清晰度和语言流畅度。
认知发展
- 增长知识:认识自然、动物、社会生活等。
- 发展思维:通过问答歌、谜语歌等,锻炼观察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 建立数概念:通过数数歌,初步理解数字。
情感与社交发展
- 陶冶情操:优美的诗歌能带给儿童美的享受,培养积极乐观的情感。
- 培养合作精神:游戏歌需要多人一起参与,学会配合与分享。
- 建立安全感:摇篮曲等能给幼儿带来温暖和安抚。
艺术审美启蒙
- 儿歌本身就是一种音乐和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能初步培养儿童对节奏、韵律和语言的审美感受力。
经典学前儿童诗歌举例
-
《小星星》
一闪一闪亮晶晶, 满天都是小星星。 挂在天空放光明, 好像许多小眼睛。
-
《小兔子乖乖》
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 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 不开不开我不开, 妈妈没回来, 谁来也不开。
-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
《小老鼠》
小老鼠,上灯台, 偷油吃,下不来, 喵喵喵,猫来了, 叽里咕噜滚下来。
学前儿童诗歌是儿童成长道路上最亲密的伙伴之一,它以最纯粹、最有趣的方式,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启迪着他们的智慧,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多利用儿歌这一宝贵资源,陪伴孩子在诗歌的韵律和想象中快乐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