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新课标下诗歌说课稿如何设计更高效?

诗歌《[诗歌题目]》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新课标下诗歌说课稿如何设计更高效?-图1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说教材

《山居秋暝》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或高中语文教材,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中的一首经典五言律诗,它出自“诗佛”王维之手,以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艺术风格而著称。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傍晚时分,山中雨后清幽宁静的景色,并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歌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是学习意象分析、意境营造和诗人情感的绝佳范例,通过本诗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提升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更能感受到中国山水诗的独特魅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

说学情

本次说课的对象是初中/高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学情特点如下:

  1. 已有基础: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阅读量,对常见的意象(如月亮、柳树、大雁等)和基本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有初步的了解,他们能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
  2. 能力特点: 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美的感知力很强,但分析诗歌深层意蕴和艺术手法的能力尚有不足,他们可能能够说出“这首诗很美”,但很难清晰地说明“美在哪里,为什么美”。
  3. 学习态度: 对生动有趣、画面感强的诗歌抱有较高的学习兴趣,但对于需要深入思考和抽象分析的诗歌可能会感到枯燥。

我的教学设计将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想象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从“读懂”走向“读透”。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设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 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如暝、喧、浣、王孙等)的含义。
    • 学习并分析诗中“明月、松、清泉、石、竹、莲”等核心意象及其作用。
    • 品味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小组讨论、想象画面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 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结合王维的生平和时代背景,理解诗人的情感寄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清新、宁静、和谐的山中之美,培养审美情趣。
    • 体会诗人远离尘俗、寄情山水的超然心境,理解中国古代文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与选择,提升文化素养。

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设定为:

  • 教学重点:

    1. 品味意境: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将诗歌语言转化为生动的画面,感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幽静。
    2. 分析意象: 理解诗中意象的选择及其组合如何共同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 教学难点:

    1. 理解“诗中有画”: 具体阐述王维如何运用色彩、构图、光影等绘画技巧入诗。
    2. 把握诗人情感: 深入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即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 教法:

    1. 情境创设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展示水墨画风格的山水图片,将学生带入一个宁静致远的古典氛围中。
    2. 诵读品味法: 通过范读、齐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吟咏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3. 启发探究法: 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而不是直接灌输知识。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运用PPT、音视频等资源,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直观的视听体验,帮助学生理解“诗中有画”的特点。
  • 学法:

    1. 圈点勾画法: 引导学生在课本上标记关键词、关键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 合作探究法: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 联想想象法: 鼓励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构建画面,体验诗歌的意境。

说教学过程

为了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约5分钟)

  1. 播放音乐,展示图片: 播放古筝曲,同时展示一幅空灵淡雅的山水画。
  2. 提问引导: “同学们,听到这段音乐,看到这幅画,你们想到了什么?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感受,会是什么词?”(引导学生说出:宁静、悠远、空灵等)
  3. 揭示课题: “在我国唐代,有一位诗人,他的诗就像这幅画,这首曲,被誉为‘诗中有画’,他就是‘诗佛’王维,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山居秋暝》,去感受那份独属于山林的宁静与美好。”(板书课题和作者)

第二环节:初读感知,疏通文意(约10分钟)

  1. 自由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检查字词: 利用PPT展示重点字词(暝、喧、浣女、王孙等),请学生解释其含义,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3. 教师范读: 教师配乐范读,注意语速、停顿和情感的把握,为学生提供朗读的范本。
  4. 齐读诗歌: 学生再次齐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整体韵律和情感基调。

第三环节:精读赏析,品味意境(约20分钟)

这是本课的核心环节,我将引导学生逐联赏析,层层深入。

  1. 赏析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提问: “‘空山’的‘空’字是什么意思?仅仅是说山中没有人吗?”(引导学生理解“空”不仅是无人,更是心灵的空旷、环境的清幽。)
    • 小结: 开篇即点明时间(秋)、地点(山)、事件(雨后),奠定了全诗清新、宁静的基调。
  2. 赏析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提问: “这一句被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 引导想象: 引导学生想象“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枝的缝隙洒下,清澈的泉水在青石上缓缓流淌”的画面。
    • 分析手法: “这是静态的‘照’和动态的‘流’的结合,一静一动,使得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正体现了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板书:动静结合)
  3. 赏析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提问: “这句诗写的是人,但我们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用了什么写法?”(引导学生理解“以声衬静”的妙处。)
    • 小组讨论: “为什么诗人要写‘竹喧’和‘莲动’而不是直接写‘浣女归’和‘渔舟下’?”(讨论得出:这样写更含蓄,更富有诗意,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也更符合山居生活的闲适之感。)
  4. 赏析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背景介绍: 简单介绍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