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高一诗歌鉴赏题会考哪些新题型?

高一诗歌鉴赏专题练习

说明: 本练习共包含三首诗歌,分别侧重于写景抒情、咏史怀古和哲理思辨,请仔细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高一诗歌鉴赏题会考哪些新题型?-图1


第一首:写景抒情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题。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点明了时间(秋天的傍晚)、地点(山中)和天气(初雨后),为全诗奠定了清新宁静的基调。 B.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上句写视觉,下句写听觉,视听结合,生动传神。 C.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动衬静,通过竹林中的喧闹和莲叶的晃动,反衬出山林的幽静与和谐。 D. 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化用典故,表达了诗人面对美景流连忘返、决意归隐山林的决心。

诗中“空山”的“空”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本诗被誉为“诗中有画”,请结合颔联和颈联,谈谈诗人是如何通过意象的组合来营造画面的。


第二首:咏史怀古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4-6题。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折戟沉沙”是诗人发现的实物,引出对“前朝”(三国时期)历史的追忆,起到了以小见大的作用。 B. “东风不与周郎便”是诗人的一个假设,意思是如果当年没有东风的帮助,周瑜就无法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C. “铜雀春深锁二乔”运用了借代的手法,“铜雀台”代指曹操,“二乔”代指东吴的江山和社稷。 D. 全诗从一件沉埋沙底的小兵器生发开去,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历史意义,见解独到。

诗中“东风”一词有何深意?它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后人评价杜牧的诗“好作翻案语”,认为他善于从新的角度审视历史,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第三首:哲理思辨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9题。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两句“横看”“侧看”“远近高低”看庐山,描绘了庐山千姿百态、变幻无穷的景象。 B. 后两句由写景转向说理,揭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C. “不识庐山真面目”中的“真面目”指的是庐山雄伟、奇特的自然景观。 D. 这首诗语言平实浅显,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是宋诗说理的典范之作。

诗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

这首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结合你的生活或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与解析

第一首

【答案】B 【解析】 B项对“视听结合”的分析有误。“明月松间照”是视觉描写,而“清泉石上流”既有视觉(清泉在石头上流淌),也有听觉(泉水流动的声音),但题干说“上句写视觉,下句写听觉”是不准确的,下句是视听结合,颔联主要突出的是“静”与“清”,并非“有声有色”。

【答案】 “空”字用得极妙,有多重含义:

  • 环境之空: 指山中空旷、幽静,人烟稀少。
  • 心境之空: 指诗人内心空明、宁静,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与纷扰。
  • 为下文铺垫: 正因为山“空”,才能听到“清泉石上流”的细微声响;正因为心境“空”,才能如此细致地欣赏到山中的美景,感受到那份和谐与安详,一个“空”字,既写出了环境,也写出了心境,奠定了全诗超凡脱俗的基调。

【答案】 诗人通过精心选择和组合意象,营造出一幅动静相宜、有声有色的优美画面。

  • 颔联(静景): 选取了“明月”“松”“清泉”“石”四个意象,构成一幅宁静、清幽、明净的月夜山水图,色彩上,是月光的银白与松石的青黛,和谐统一;感觉上,是视觉上的光明与听觉上的清响,融为一体。
  • 颈联(动景): 选取了“竹喧”“浣女”“莲动”“渔舟”四个意象,构成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动态画面,竹林中的欢声笑语和莲叶下的渔舟划过,打破了山林的寂静,但这份“动”非但没有破坏和谐,反而更增添了山林的生机与活力。
  • 整体效果: 诗人将静态的景物与动态的人物活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山居秋暝图》。

第二首

【答案】C 【解析】 C项对“借代”的分析有误。“二乔”代指的并非“东吴的江山和社稷”,而是东吴最高统治者的尊严和命运,如果连江东最美的两位女子都被掳走,那么东吴的失败和屈辱是可想而知的,这里是借“二乔”的命运来象征东吴的存亡。

【答案】 “东风”在诗中有多重深意:

  • 字面意: 指赤壁之战中,帮助周瑜火烧曹军战船的东南风。
  • 象征意/关键意: 它象征着决定历史走向的偶然因素、机遇或天时。
  • 作用: “东风”是全诗的诗眼和转折点,诗人通过“东风”这个关键条件,引出了对历史必然性的深刻反思,它将一场战争的胜负,归结为一个偶然的机遇,从而凸显了历史发展中机遇的重要性,使诗歌的议论不流于空洞,显得新颖而深刻。

【答案】 这一评价非常精准,杜牧没有像许多咏史诗那样,简单地歌颂英雄或感慨兴亡,而是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具有颠覆性的观点。

  • 翻案之处: 传统观念认为赤壁之战是周瑜的英明神武和东吴的军民一心所致,但杜牧却将胜利的关键归功于“东风”这一偶然的、外部的因素。
  • 独到见解: 他通过一个假设,点明了历史的偶然性,在他看来,英雄的成败、国家的兴亡,往往取决于一些意想不到的微小变数,这种见解跳出了传统史观的框架,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思辨能力和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
  • 艺术效果: 这种“翻案”式的写法,使诗歌立意新颖,发人深省,避免了陈词滥调,极具艺术张力。

第三首

【答案】C 【解析】 C项对“真面目”的理解过于表面。“真面目”并不仅仅指庐山雄奇的自然景观,更蕴含着庐山的本质、规律和全貌,诗人感叹的是,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被局部的、零散的景象所迷惑,反而无法看清庐山作为一个整体的、最根本的面貌和规律。

【答案】 这两句之间是“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的逻辑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