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名句(文学经典)
这类“吴”字多指古代的“吴地”,即今天的江苏、浙江一带,尤其指苏州、南京等地,代表了江南的富饶、秀美和风雅。

“吴侬软语”与江南风情
-
名句: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 出处: 唐·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 解读: 这句词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极致之美,碧绿的春水比天空还要清澈,在装饰精美的画船上听着雨声入眠,这是何等的闲适与惬意,虽然“吴”字未直接出现,但“江南”的核心就是“吴文化”圈,是“吴侬软语”的发源地,完美诠释了吴地温婉秀美的风情。
-
名句: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出处: 唐·张继《枫桥夜泊》
- 解读: 这是描写苏州(古称姑苏)最著名的诗句之一,夜深人静,寒山寺的钟声悠悠传来,打破了客船上的孤寂,营造出一种深远、宁静而略带愁绪的意境,这句诗已成为苏州的文化名片。
历史风云与英雄气概
-
名句: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 出处: 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 解读: 这句诗咏叹了东吴末代君主孙皓的亡国故事,他试图用千丈长的铁链横锁长江,企图阻挡西晋的进攻,但最终依旧在石头城(今南京)投降了,这句诗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和对兴亡的感慨,提到了吴国的重要防御工事。
-
名句: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出处: 唐·杜牧《赤壁》
- 解读: 这首诗咏叹了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之战,如果不是那场东风帮了周瑜(周公瑾)的忙,那么东吴的美女大乔、小乔恐怕就要被掳到曹操的铜雀台了,诗中虽未直写“吴”字,但“周郎”和“二乔”都是吴国阵营的核心人物,故事背景完全围绕吴、魏争霸展开。
成语典故(智慧凝练)
成语中的“吴”字往往与特定的历史人物或事件紧密相关,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吴下阿蒙
- 原文: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吕蒙学习)
- 典故: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
- 释义: “吴下”指吴地,“阿蒙”是吕蒙的小名,起初吕蒙武勇而疏于文墨,经孙权劝说后发奋读书,学识大进,鲁肃见到他后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引申义: 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已大有进步,多用于称赞别人。
- 例句: 才几个月不见,你竟成了专家,真是“吴下阿蒙”,今非昔比啊!
画龙点睛
- 原文: “画龙成,点睛即飞去。”
- 典故: 南朝·梁·张僧繇的故事
- 释义: 南朝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他说,点了眼睛龙就会飞走,人们不信,他便给其中两条龙点上眼睛,顷刻间,雷电大作,两条破壁而飞,只剩下两条没点眼睛的龙。
- 引申义: 比喻在关键处加上精辟的话,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也比喻做事在紧要处下功夫。
- 例句: 这篇文章的开头太平淡,如果能在那里加一句画龙点睛的话,效果会好得多。
望洋兴叹
- 原文: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 典故: 《庄子·秋水》
- 释义: 河神(河伯)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当他顺流而东到北海,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时,才望洋兴叹,感叹自己的渺小。
- 引申义: 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而叹息,也指因见识短浅而感到惊讶。
- 例句: 面对这个浩瀚的知识海洋,我深感自己所学有限,只能望洋兴叹。
现代名言(时代回响)
这类名言中的“吴”字通常指代特定的人名,如著名作家吴承恩、吴伯箫等。
吴承恩与《西游记》
- 名句: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
- 解读: 这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喊出的豪言壮语,它体现了孙悟空追求自由、挑战权威、不屈服于命运束缚的反抗精神和英雄气概,是整部《西游记》中最具反叛精神的台词之一。
吴伯箫与散文
- 名句: “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
- 出处: 现代·吴伯箫《歌声》
- 解读: 吴伯箫是现代著名散文家,他的作品质朴而深情,这句选自他的名篇《歌声》,通过对延安歌声的描绘,抒发了对革命年代的深深怀念和对集体主义精神的赞美。
四字格言(简洁有力)
这类格言中的“吴”字通常与“越”字对举,泛指古代的吴国和越国,代表了一种竞争、奋斗和磨砺的精神。
-
格言: “吴越同舟”
- 释义: 源自《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意思是,吴国人和越国人本是世仇,但当他们同乘一条船渡河时,遇到大风浪,也能像左右手一样互相救援。
- 引申义: 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共同渡过难关。
-
格言: “卧薪尝胆”
- 释义: 这个成语虽然主角是越王勾践,但其故事的核心背景就是吴越争霸,勾践战败后,立志报仇雪耻,他睡在柴草上,每天尝一尝苦胆,以不忘国耻。
- 引申义: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立志为国家或个人雪耻复仇。
希望这份整理对您有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