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和蜀汉,东吴的文学成就相对较弱,但也有佳作流传。

总体特点
- 慷慨悲凉,风骨遒劲:这是建安文学最核心的风格,由于长期的社会动荡、战争频仍和生命的无常,诗歌中充满了对人生苦短的感慨、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情感真挚,气势雄浑。
- 现实主义的深化:诗歌题材广泛,从战争的残酷、社会的凋敝,到个人的理想、朋友的离散,都有深刻的描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
- 个人情感的抒发:与汉代乐府诗多反映社会群体不同,建安诗人更注重表达个人独特的情感世界,如曹操的雄才大略、曹丕的细腻伤感、曹植的怀才不遇等。
主要诗人与代表作
曹魏:“三曹”为核心
“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他们是建安文学的领袖,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新时代。
A. 曹操 (155-220) - 诗坛枭雄
曹操的诗风苍劲悲凉,气魄雄伟,充满了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军事家的豪迈气概,他“以乐府写时事”,开创了乐府诗的新风。
-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赏析:这首诗是曹操的代表作,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对贤才的渴望,诗中既有“对酒当歌”的即时感慨,也有“周公吐哺”的政治抱负,将个人忧思与宏图伟业完美结合,气势磅礴,千古传诵。
-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这首诗充满了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已成为千古名句,表达了曹操即便到了晚年,也依然渴望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B. 曹丕 (187-226) - 诗坛情圣
曹丕的诗风细腻委婉,清丽哀婉,尤其擅长写爱情和离愁别绪,他的《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
-
《燕歌行》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赏析:这首诗以思妇的口吻,细腻地描绘了她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景物描写与内心情感交融,语言优美,音韵和谐,开创了七言诗的体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C. 曹植 (192-232) - 诗坛悲情王子
曹植是建安文学成就最高的诗人,其诗风辞采华茂,骨气奇高,他前期的诗歌意气风发,后期的诗歌则因政治失意而充满了悲愤与苦闷。
-
《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赏析:这是曹植前期的代表作,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英勇善战、为国捐躯的游侠形象,全诗充满了青春的激情和建功立业的渴望,格调高昂。
-
《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赏析:这首诗相传是曹植在曹丕的逼迫下七步之内所作,用“豆”与“豆萁”同根相煎的比喻,巧妙地控诉了曹丕对他的迫害,语言浅显而寓意深刻,情感悲愤,流传极广。
-
《赠白马王彪》
(节选)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 霾云被九州,零泪沾衣裳。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赏析:这是曹植后期的代表作,写他兄弟(曹彪)之间被迫分离的悲愤,诗中充满了对人生无常、骨肉相残的沉痛感慨,是其悲情人生的真实写照。
蜀汉:“五子良臣”与诸葛亮
蜀汉的诗人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以“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和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代表。
A. 诸葛亮 (181-234) - 出师一表真名世
诸葛亮虽以军事和政治家闻名,但其诗歌也展现了其高洁的品格和深沉的情怀。
-
《梁父吟》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赏析:此诗借“二桃杀三士”的历史典故,抒发了对有功之臣无辜被害的惋惜,也暗含了对政治斗争残酷性的感慨,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与悲悯。
-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赏析:虽然严格来说这是散文,但其句式整齐,富有哲理和诗意,是诸葛亮对儿子诸葛瞻的谆谆教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已成为千古传颂的修身格言。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