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诗歌
《兵团纪事》
戈壁的风,吹过无垠的荒滩, 吹不散,记忆里那片绿色的营盘。 没有城市的霓虹,没有车马的喧嚣, 只有,拓荒的号子,响彻在天边。

第一锹,铲下了亘古的沉寂, 第一滴汗,融进了脚下的盐碱。 帐篷是家,坎土曼是笔, 在荒原上,写下青春的诗篇。
红柳扎根,胡杨守望, 年轻的肩膀,扛起万钧的重量。 岁月在脸上刻下沟壑, 信念在心里,铸成钢铁的城墙。
棉田如海,瓜果飘香, 当年的小树,已长成栋梁。 我们回望,那片燃烧的土地, 青春无悔,化作大地的荣光。
《我是一棵胡杨》
我是一棵胡杨,扎根在兵团的土壤, 听惯了风沙的呼啸,看惯了烈日的骄阳。 我的枝干,是当年战士们挺直的脊梁, 我的根系,是那一代人坚韧的信仰。
春天,我看着他们播种希望, 汗水滴落,长出万顷麦浪。 秋天,我守着他们收获的喜悦, 笑容里,有风霜,也有蜜糖。
我不开花,不招摇,只是默默生长, 用三千年的站立,见证沧桑。 我是一部活着的史书, 每一圈年轮,都写满忠诚与担当。
如果你问我,为何如此坚强? 因为我记得,那火热的年代, 我记得,那片荒原上的星光, 和永不褪色的,兵团的徽章。
经典兵团诗歌解读
“兵团”诗歌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涌现了大量反映兵团生活的作品,这些诗歌质朴、豪迈,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
艾青的《年轻的城》
节选: …… 石河子,一座年轻的城, 年轻得,像刚出嫁的新娘。 年轻得,像初升的太阳。 年轻得,像茁壮的树苗。 年轻得,像奔腾的波浪。
它的街道,是年轻的, 它的房屋,是年轻的, 它的树木,是年轻的, 它的人民,是年轻的。 它的一切,都是年轻的!
解读: 这是艾青为石河子市——兵团第一座建成的城市——所写的诗,全诗的核心意象就是“年轻”,这里的“年轻”有多重含义:
- 物理上的年轻: 石河子是从无到有新建的城市,一切都是崭新的。
- 精神上的年轻: 建设者们大多是年轻人,他们充满了理想、激情和创造力,用双手创造了奇迹。
- 象征意义上的年轻: 这座城代表着一种新生,一种在荒芜中创造文明的伟大力量,诗歌语言朴素、明快,反复咏叹“年轻”,营造出一种蓬勃向上、充满希望的氛围,是兵团精神最生动的写照。
“大漠诗人” 杨牧
杨牧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培养出来的著名诗人,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大漠、对兵团、对青春的深情,他的诗歌风格早期雄浑、粗犷,后期则转向深沉、内省。
- 代表作《我是青年》:
“我,不会衰老,也不会死亡…… 我,二十四岁,年龄的秘密, 是理想和火焰在胸中激荡。 我,二十四岁,生命的密码, 是信念和意志在头顶闪光。 …… 我,不情愿做天边的星星, 却情愿做荒野里的一棵小草。 让牛羊在我身上踩出蹄印, 让狂风在我耳边呼啸……”
解读: 这首诗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它不仅仅是一个年龄的宣告,更是一种精神的宣言,在那个特殊年代,许多人的年龄与实际经历不符,但诗人通过“我,二十四岁”这个意象,表达了一种永不褪色的青春理想主义。
- 从“星星”到“小草”的转变: 放弃成为高悬天际、遥不可及的“星星”,甘愿做扎根大地、默默奉献的“小草”,这正是兵团人最真实的写照,他们不追求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是将青春和生命融入了这片广袤的土地。
- 豪迈与坚韧: “让牛羊踩出蹄印,让狂风在耳边呼啸”,诗句充满了力量感,展现了兵团人战天斗地、不畏艰险的豪迈气概。
兵团诗歌的核心意象与精神
兵团诗歌通常会围绕以下核心意象展开,并共同铸就了独特的“兵团精神”:
- 荒原与绿洲: “荒原”代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创业条件,“绿洲”则象征着通过劳动创造出的美好家园,这是兵团诗歌中最经典的二元对立与统一。
- 坎土曼与军垦第一犁: “坎土曼”是兵团人最原始、最核心的生产工具,是劳动的象征。“军垦第一犁”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符号,代表着屯垦戍边的开始。
- 胡杨与红柳: 这两种是戈壁滩上生命力最顽强的植物,胡杨“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常被用来比喻兵团人坚韧不拔、忠诚奉献的精神,红柳则在贫瘠的盐碱地上扎根,象征着在逆境中顽强生长的生命力。
- 青春与奉献: “献了青春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身”是兵团精神的真实写照,诗歌中充满了对青春无悔的歌颂,以及对个人价值融入集体事业的赞美。
- 军垦与故乡: 兵团人一手拿枪、一手拿镐,既是战士也是农民,他们的“故乡”不是原生地,而是他们亲手开垦、建设并为之奋斗终生的这片土地。
兵团诗歌是一部用血汗和激情写就的史诗,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壮举,塑造了一种不朽的精神,至今仍能引起人们对理想、奉献和家国情怀的深刻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