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太湖诗歌,藏着怎样的千年诗意?

太湖以其浩渺的水域、秀丽的湖光山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关于太湖的诗歌,数量众多,风格各异,从描绘其壮阔风光到抒发个人情怀,不一而足。

太湖诗歌,藏着怎样的千年诗意?-图1

以下为您精选几首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太湖诗歌,并附上赏析,以展现太湖在诗歌中的万千气象。


唐代:雄浑壮阔的开篇

《望太湖》

作者:[唐] 陆龟蒙

三万六千顷,湖光秋色两相和。 涵虚天竺寺,照影洞庭波。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咏太湖的佳作之一,开篇“三万六千顷”便以夸张的数字,极言太湖水域之广阔,奠定了全诗雄浑的基调。“湖光秋色两相和”则描绘了秋日里,清澈的湖光与明朗的天空融为一体,宁静而和谐。

颔联“涵虚天竺寺,照影洞庭波”是写景的妙笔。“涵虚”二字写出了寺庙仿佛倒映在水中,与天空融为一体,虚幻而空灵。“照影”则生动地描绘出洞庭山(今东山)的倒影在波光中摇曳的景象。

尾联“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笔锋一转,从宁静的湖光山色转向了太湖波涛的汹涌,巨浪拍岸,卷起千堆雪,带来阵阵寒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感官冲击,全诗动静结合,意境开阔,展现了太湖既有秀美一面,又有雄浑一面的双重魅力。


宋代:哲理与人生的寄托

《望太湖》

作者:[宋] 苏轼

具区吞越国,震泽古吴都。 三江归海壑,万派入洪波。 地连扬子五,水漫洞庭孤。 中流涵日月,一苇自可航。

【赏析】 苏轼的这首诗气势磅礴,充满了哲理思辨,他开篇即点出太湖的古称“具区”、“震泽”及其历史地位,吞并了古越国之地,是古代吴国的都城所在,赋予了太湖深厚的历史厚重感。

中间四句极力描绘太湖的浩瀚,三江之水在此归入大海,无数支流汇聚成巨大的洪波,地域上与广袤的扬州相连,水势浩大,几乎要淹没洞庭山(“孤”字在此更显山之渺小与水之浩大)。

最后两句“中流涵日月,一苇自可航”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太湖之中倒映着日月,其广阔足以容纳天地,即便是在如此浩瀚的湖面上,一根小小的芦苇(比喻小船)也可以自由航行,这既是对个人勇气的肯定,也蕴含着一种“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豁达与自信,体现了苏轼身处逆境却依然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宋代:禅意与心境的写照

《宿太湖》

作者:[宋] 释文珦

太湖三万顷,水净与天同。 月涌银涛夜,霜飞玉宇空。 雁排云外字,人隐水当中。 欲问栖心处,芦花浅水东。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空灵的太湖月夜图,充满了禅意,诗人用“水净与天同”开篇,写出了太湖水天一色、清澈纯净的极致之美。

颔联“月涌银涛夜,霜飞玉宇空”是极富想象力的对仗,月光如银色的波浪在湖面上涌动,秋霜仿佛在天宇间飞舞,营造出一种清冷、空旷、晶莹剔透的意境。

颈联“雁排云外字,人隐水当中”是动静结合的典范,大雁在云层中排成“人”或“一”字形,是动态的景;而诗人自己则隐没在浩渺的太湖水中,与自然融为一体,是静态的心境,一“排”一“隐”,对比鲜明,意趣盎然。

尾联“欲问栖心处,芦花浅水东”直接点明了诗人的追求,如果要问我的心栖息在何处?那便是在东边长满芦花的浅水湾,芦花在古诗中常象征着隐逸、高洁和自由,诗人选择在此栖居,表达了他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宁静的愿望。


明代:清丽隽永的山水小品

《太湖》

作者:[明] 文徵明

岛屿浮青霭,烟波入望赊。 鱼龙秋静夜,钟梵夕阳斜。 万顷玻璃滑,千寻翠岫遮。 只疑天上去,舟在月明下。

【赏析】 文徵明是明代著名的画家、诗人,他的诗往往如画般清丽,这首《太湖》便是其风格的体现。

“岛屿浮青霭,烟波入望赡”描绘了太湖远处的朦胧之美,岛屿仿佛漂浮在青色的云气中,烟波浩渺,望不到尽头。“赡”字用得极妙,有遥远、开阔之意。

颔联“鱼龙秋静夜,钟梵夕阳斜”从视觉转向听觉,秋夜的太湖异常宁静,甚至能感受到鱼龙在水下的潜游;夕阳西下,远处寺庙的钟声与诵经声随风传来,为静谧的太湖增添了悠远而空灵的韵味。

颈联“万顷玻璃滑,千寻翠岫遮”是诗人对太湖的直接感受,万顷湖面平滑如玻璃,倒映着四周青翠的山峦,遮掩了天际,这既是对湖水清澈的赞美,也是对山水相依美景的描绘。

尾联“只疑天上去,舟在月明下”是全诗最富诗意的想象,在如此清澈、宁静的月夜泛舟,诗人感觉自己仿佛不是在人间,而是到了天上仙境,小船在月光下穿行,如梦似幻,意境优美至极。

太湖的诗歌,从唐代陆龟蒙的雄浑壮阔,到宋代苏轼的哲理思辨,再到释文珦和文徵明的空灵清丽,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而立体的文学形象,它既是地理的巨湖,也是历史的舞台,更是文人心灵的栖息地,这些诗歌跨越千年,至今仍能让我们感受到太湖那震撼人心的自然之美和深邃的人文底蕴。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