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阐述“开卷有益”核心思想
这类句子直接点明了读书的普遍益处,是“开卷有益”最核心的表达。

-
开卷有益,掩卷有味。
- 出处:常被认为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思想,虽非其原话,但完美概括了他的读书观。
- 释义:只要打开书本阅读,就会有所收获;而合上书本,书中的内容与韵味也令人回味无穷,这句话强调了读书的即时乐趣和长远影响。
-
开卷有益,足下之言不谬也。
- 出处:晋代·葛洪《抱朴子·外篇·钧世》。
- 释义:这句话是古人对“开卷有益”的直接肯定,意思是:读书总是有益的,您说的这句话(指“开卷有益”)是非常正确的。
-
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 出处:鲁迅。
- 释义:鲁迅先生从方法论的角度阐释了“开卷有益”,他认为广泛的阅读(开卷)是深度和专精的基础,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避免视野狭隘。
强调读书是获取知识、开启智慧的途径
这类句子说明了读书为什么“有益”,因为它能增长我们的见识和才智。
-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出处:苏联·高尔基。
- 释义:这是对读书价值最经典的比喻之一,它说明书籍承载了前人的智慧,是后人能够站在更高起点上继续探索和创造的基础。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出处:清代·钱泳《履园丛话》。
- 释义:这句话将读书与实践相结合,读书(开卷)能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体验到无限的世界,获得丰富的间接经验,为“行万里路”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 出处:宋代·朱熹。
- 释义:这句话强调了读书在个人成长中的根本性地位,要想安身立命,首先要做学问;而要想做学问,就必须把读书作为根本。
-
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 出处:宋代·黄庭坚。
- 释义:这句话用一种略带夸张的方式,反衬出读书的必要性,它说明读书能提升人的谈吐和气质,长期不读书,人会变得精神贫乏、缺乏魅力。
强调读书可以修身养性、塑造品格
这类句子指出,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涵养心性,完善人格。
-
腹有诗书气自华。
- 出处:宋代·苏轼《和董传留别》。
- 释义:这是形容读书改变气质最优美的一句,意思是:胸中藏有万卷诗书,人的气质自然会变得高雅不凡,这种“益”是内化于心的。
-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 出处:英国·弗朗西斯·培根《论读书》。
- 释义:培根精准地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书籍对人的不同塑造作用,全面地说明了“开卷”在培养多方面能力和品性上的“有益”之处。
-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
- 出处:春秋·孔子家语(常被引用来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读书亦是如此)。
- 引申义:虽然原意是讲交友,但读书就是与古今中外的“善人”和“智者”为伍,好书是“芝兰之室”,能潜移默化地提升我们的思想和品格。
强调读书贵在坚持与思考
这类句子提醒我们,“开卷有益”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深入的思考才能真正获益。
-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 出处:宋代·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 释义:好的书不怕反复阅读,每一次深入地思考和品味,都会有新的收获,这强调了读书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真正的“益”来自于“深思”。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出处:《论语·为政》。
- 释义:这是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经典论述,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无益);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倦怠(有害),点明了“开卷”必须与“思考”相结合,才能真正“有益”。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 出处:常被认为是唐代韩愈或清代王芸生的名句,流传甚广。
- 释义:这句话鼓励人们以勤奋和毅力去攀登知识的高峰,横渡学海的彼岸,它说明了要实现“开卷有益”,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开卷有益”这句古训,经过无数先贤的阐释和补充,已经形成了一个丰富的思想体系,它告诉我们:
- 核心价值:读书本身就是一件好事,无论读什么,总能有所得。
- 根本目的:获取知识、开启智慧、塑造品格、提升自我。
- 实践方法:要博览群书,更要勤于思考,持之以恒。
希望这些名言警句能激励您在书海中不断探索,收获满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