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2025高考诗歌鉴赏,炼字题最新考点有哪些?

“炼字”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艺术手法,也是我们鉴赏诗歌时必须掌握的核心技巧,它指的是诗人在用词时,反复推敲、精心挑选最恰当、最生动、最富表现力的字词,以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效果。

2025高考诗歌鉴赏,炼字题最新考点有哪些?-图1

下面,我将从“是什么”、“为什么”、“炼什么”、“怎么炼”以及“怎么赏”五个层面,为您详细解析“炼字”。


是什么:炼字的定义与核心

炼字,又称“炼句”中的核心,是诗人锤炼语言、追求艺术极致的体现,它不仅仅是选一个更“好”的词,更是通过一个字,激活整个诗句,甚至全篇的意境、情感和韵味

核心思想: 以最经济的笔墨,传递最丰富的信息和最深刻的情感,一个精妙的字,往往能“以一当十”,画龙点睛。


为什么:为什么要炼字?

古人炼字,绝非为了炫技,而是出于艺术表达的必然需求。

  1. 追求表达的精准性: 汉语博大精深,近义词、同义词众多,细微差别可能决定诗句的成败,炼字是为了找到那个唯一能准确传达诗人意图的词。
  2. 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一个好的动词、形容词,能让静态的画面动起来,让抽象的情感具体化,使诗歌充满画面感和动态美。
  3. 营造深远的意境: 字词是构成意境的砖瓦,炼字的过程,也是诗人营造独特艺术境界的过程,一个字的选择,能瞬间构建出或雄浑、或婉约、或空灵、或萧瑟的氛围。
  4. 承载深厚的情感: 诗歌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炼字是将内心复杂、微妙的情感,浓缩并物化为可感的词语,使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

炼什么:炼字通常锤炼哪些字词?

并非所有字词都值得“炼”,诗人通常会重点关注以下几类:

动词

动词是句子的“灵魂”,是画面的“引擎”,一个精准的动词,能赋予事物生命和动感,化静为动,化腐朽为神奇。

  • 经典案例:
    •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
      • “绿”字:本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吹绿”,一个“绿”字,不仅写出了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的景象,更将无形的春风转化为有形的、充满生机的画家,瞬间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江南春景,据说王安石曾试过“到”、“过”、“入”、“满”等十几个字,最终选定“绿”,足见其功力。
    • 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重”字:形容词作动词,意为“饱含雨水而沉重”,它不仅描绘了花朵因吸饱了雨水而显得沉甸甸、娇艳欲滴的形态,更暗示了这场春雨带来的巨大喜悦和对丰收的期盼,意境全出。

形容词

形容词是描绘事物“形貌、情态”的关键,能增强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 经典案例:
    • 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南山。”
      • “悠然”:本是形容心境闲适的样子,这里用来修饰“见”,它描绘的不是诗人刻意抬头去望南山,而是在不经意间,心境与山景悠然相会,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这个“悠然”将诗人的隐逸之乐与自然之美完美融合,韵味无穷。
    •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 “直”与“圆”:这两个形容词用得极为精妙。“直”字写出了烽烟在广阔无垠的沙漠中笔直升腾的静态,显得孤寂而坚韧;“圆”字描绘了夕阳在黄河上空缓缓下沉的形态,给人以苍茫、温暖而圆满的感觉,一“直”一“圆”,构图简洁,对比鲜明,意境雄浑开阔,被誉为“千古壮观”。

副词

副词虽小,却能修饰动词、形容词,起到强调、限制、转折的作用,能极大地丰富诗句的层次和情感。

  • 经典案例:
    • 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已”字:一个“已”字,将时间上的快速和空间上的遥远浓缩在一起,它表明,诗人沉浸在两岸猿啼的壮丽景色中时,不知不觉间,轻舟已经飞速驶过了万重山,这个副词生动地传达出诗人遇赦东归时那种畅快、急切的心情。
    •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常”与“独”:“常”字强调了漂泊无定的常态,悲凉之感更深一层。“独”字则凸显了诗人孑然一身、茕茕孑立的孤独处境,这两个副词,将诗人一生的悲苦与当下的孤独刻画得入木三分。

数词、量词

看似简单的数词和量词,在特定语境下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 经典案例:
    •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两个”与“一行”:用简单的数量词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结合的春日画卷。“两个”是近景,是静中有动;“一行”是远景,是动中有静,构成完美的视觉平衡。
    • 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 “五十”:古瑟有五十弦,这里并非实指,而是虚指,诗人用“五十”这个数字,暗示了自己逝去的五十岁年华和那段刻骨铭心的往事,使得“思华年”的感慨显得无比沉重和具体。

怎么炼:炼字的常见手法

诗人炼字,并非凭空臆想,而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1. 活用词性:这是最高级的炼字技巧,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名词、形容词、动词通融,化静为动,境界全出。
  2. 巧用意象:选择最能代表特定情感或意境的词语,如“柳”代表送别,“月”代表思乡,“梧桐”代表凄凉。
  3. 对比映衬:通过不同词语的对比,突出主题,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直”一“圆”,对比鲜明。
  4. 虚词锤炼:看似无义的虚词,如“之、乎、者、也、而、以”,在古诗中同样有画龙点睛之效,如“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中的“是何年”,充满了迷惘与慨叹。

怎么赏:诗歌鉴赏中炼字的步骤与方法

作为鉴赏者,我们如何去品味一个字的妙处呢?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步:定位——找出“诗眼”或“炼字” 通读全诗,感受整体意境,然后找出那些你认为最精妙、最传神、最让你眼前一亮的字词,这个字词往往位于关键句中,是全诗的“文眼”或“诗眼”。

第二步:析义——解释字词的本义和语境义

  • 本义:这个字词本身的意思是什么?
  • 语境义:在这个特定的诗句和诗歌语境中,它是什么意思?有没有引申义、比喻义或活用?

第三步:析效——分析表达效果(这是核心步骤) 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这个字词好在哪里:

  • 描景状物:它如何描绘景物?是让景物更生动(动词),还是更形象(形容词)?是化静为动,还是化虚为实?
  • 表情达意:它如何传达诗人的情感?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烘托?它使情感是更含蓄,还是更浓烈?
  • 营造意境:它如何帮助诗人构建诗歌的意境?是创造了雄浑、开阔、凄清、幽静的哪种氛围?
  • 结构作用:它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是承上启下,还是首尾呼应?

**第四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