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诗歌阅读活动教案:《咏鹅》
活动名称
诗歌阅读:《咏鹅》

活动领域
语言、艺术、科学
活动目标
- 认知目标:
- 理解诗歌内容,学习并认读诗歌中的生字词:“鹅、曲、项、歌、浮、拨”。
- 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初步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 能力目标:
- 通过观察图片、动作模仿等方式,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 尝试用绘画或肢体动作等方式大胆表现诗歌的意境。
- 情感目标:
- 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 体验诗歌朗诵和表现的乐趣,增强自信心。
活动重难点
- 活动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有感情地朗诵。
- 活动难点: 理解“曲项向天歌”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诗句意境,并能用多种方式进行创造性表现。
活动准备
- 物质准备:
- 多媒体课件: 包含高清的“白鹅戏水”图片或短视频、诗歌全文及拼音、生字卡。
- 背景音乐: 轻柔、古典的民乐(如古筝曲)。
- 操作材料:
- 白色卡纸、绿色颜料、毛笔或棉签、红色圆形卡纸(用于做红掌)。
- 鹅的轮廓图若干。
- 教具: 鹅的毛绒玩具或模型。
- 经验准备: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见过或画过鹅、鸭子等水禽,对它们的外形特征有初步的了解。
活动过程
(一) 导入活动:谜语激趣,引出主题 (约5分钟)
- 猜谜语:
- 教师:“老师带来一个谜语,请小朋友们猜猜是什么动物?”
- 出示谜语:“头戴一顶红帽子,身穿一件白袍子,走路大摇又大摆,唱歌声音‘嘎嘎嘎’。”
- 出示教具,引出主题:
- 教师出示鹅的毛绒玩具或模型,并模仿鹅的叫声“嘎嘎嘎”。
- 提问:“对了,就是可爱的大白鹅!你们见过大白鹅吗?它长什么样子?喜欢在哪里玩呢?”(引导幼儿自由发言,描述鹅的外形特征和习性,如:长长的脖子、白色的羽毛、喜欢在水里游等)。
-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说得真好,唐朝有位叫骆宾王的诗人,在他七岁的时候,看到池塘里的大白鹅,非常喜欢,就写下了一首关于鹅的诗,这首诗的名字就叫《咏鹅》。(板书或PPT出示课题《咏鹅》)
(二) 学习与理解:逐句分析,感受意境 (约15分钟)
-
完整欣赏,初步感知:
- 播放背景音乐,教师用优美、富有感情的声音完整朗诵诗歌一遍。
- 提问:“诗歌里都说了些什么?你听到了哪些有趣的词?”(不要求幼儿完全回答,旨在建立初步印象)。
-
图文结合,逐句理解:
-
学习第一、二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 出示“鹅戏水”的图片,提问:“诗歌里是怎么叫鹅的?”(引导幼儿模仿“鹅,鹅,鹅”的叫声,感受叠词的节奏感)。
- 提问:“‘曲项’是什么意思?”(教师用手指着自己的脖子做出弯曲的动作,帮助幼儿理解“曲项”弯着脖子”)。
- 提问:“鹅在干什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鹅在抬头朝天叫)。
- 教师小结:“原来,鹅弯着脖子,好像在对着天空唱歌一样,多有趣啊!我们一起来学学这只爱唱歌的鹅吧!”(带领幼儿做“弯脖子、朝天叫”的动作)。
- 出示生字卡“曲”、“项”、“歌”,带领幼儿认读。
-
学习第三、四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 提问:“诗歌里说鹅的毛是什么颜色的?水又是什么颜色的?”(引导幼儿说出“白毛”和“绿水”,感受色彩对比的美)。
- 教师做实验或用PPT动态演示:“鹅的白色羽毛就像小船一样,轻轻地‘浮’在水面上。”(出示并认读生字卡“浮”)。
- 提问:“那红色的脚掌在做什么呢?”(引导幼儿观察图片,鹅的脚掌在划水)。
- 教师模仿“拨水”的动作,并讲解:“‘拨’就是划动的意思,鹅红色的脚掌在水里轻轻地划动,清清的水波就荡漾开来了。”(出示并认读生字卡“拨”、“波”)。
- 教师小结:“白白的羽毛漂在绿绿的水上,红红的脚掌划动着清清的水波,画面真美啊!我们一起来做一做‘浮’和‘拨’的动作吧!”(幼儿全体起立,用双手做“浮”在水面上的动作,再用脚做“拨水”的动作)。
-
-
多种形式,巩固朗诵:
- 跟读: 教师念一句,幼儿念一句。
- 分组读: 一组念“鹅,鹅,鹅”,另一组念“曲项向天歌”,以此类推。
- 动作表演读: 边念诗歌边做之前学过的动作(弯脖子、浮水、拨水等)。
(三) 创造与表现:创意表达,深化体验 (约10分钟)
-
艺术创作:“美丽的池塘”
- 教师:“我们用自己的小手,把这首美丽的诗歌画下来,好不好?”
- 介绍材料和方法:用棉签蘸取绿色颜料,在白色卡纸上画出水波纹(绿水);然后贴上红色的圆形卡纸做鹅的“红掌”;可以撕出白色纸片或用白色颜料画出“白毛浮绿水”的鹅。
- 幼儿自由创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用色,并可以边画边念诗歌。
-
情境表演:“我是快乐的小鹅”
- 播放背景音乐,请几位幼儿戴上自制的“鹅”头饰,一边朗诵诗歌,一边根据诗歌内容进行情境表演。
- 其他幼儿可以一起朗诵,为他们伴奏。
(四) 结束活动:分享总结,自然延伸 (约5分钟)
-
作品分享:
- 请几位幼儿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并说说自己画的是什么。
- 教师对幼儿的作品和表现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评价。
-
活动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古诗《咏鹅》,不仅认识了可爱的大白鹅,还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回家后,可以把这首诗念给爸爸妈妈听,也可以画一幅最美的‘咏鹅’图送给他们。”
-
活动延伸:
- 区域活动: 在表演区投放鹅的头饰和背景音乐,供幼儿继续表演;在美工区提供更多材料,进行“鹅”的主题创作。
- 家园共育: 鼓励家长带孩子去公园或池塘边观察真实的大白鹅,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喜爱。
活动反思
- 本次活动设计遵循了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猜谜、图片、动作、游戏、绘画等多种形式,将枯燥的古诗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 活动环节层层递进,从“感知”到“理解”,再到“表现和创造”,符合幼儿的学习路径,有效突破了重难点。
- 在活动中,我特别注意了幼儿的参与度和主体性,通过提问、模仿、表演等方式,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 不足之处在于,对于个别语言表达能力稍弱的幼儿,在引导他们描述诗歌意境时可能需要更多耐心和更具体的提示,在未来的活动中,可以设计更多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幼儿在同伴的带动下更好地参与进来。<|us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