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教后反思
《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通常包括《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这四首诗或雄浑壮阔,或清新明丽,或萧瑟苍凉,是引领学生走进古典诗歌殿堂的绝佳载体,在完成本单元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总结如下: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分析
本次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在品析中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在联想中体会诗歌的情感美,最终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
目标达成度:
- 知识与技能层面: 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背诵四首诗,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含义(如“澹澹”“次”“行不足”“断肠人”等),并能初步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对于“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基本的艺术手法,学生有所了解,但运用尚不熟练。
- 过程与方法层面: 通过“初读—品读—悟读—创读”的环节设计,学生基本掌握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 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能够感受到曹操的豪情壮志、王湾的思乡之情、白居易的喜悦闲适以及马致远的羁旅之愁,对诗歌的“情”与“景”有了更深的体悟。
-
亮点与成功之处:
- 情境创设成功: 在讲授《观沧海》时,我播放了波涛汹涌的大海视频,并配以雄浑的音乐,学生迅速被带入“东临碣石”的壮阔情境中,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想象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 诵读贯穿始终: 我将“读”作为贯穿课堂的主线,从自由读、指名读,到配乐读、齐读、赛读,再到角色扮演读(如扮演“断肠人”朗读《天净沙·秋思》),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不仅熟悉了文本,更读出了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层次。
- “意象”教学的突破: 针对《天净沙·秋思》这首“意象派”的巅峰之作,我没有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引导学生将“枯藤、老树、昏鸦”等九个意象进行分类(景物、人物、动物),并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些意象串联成一个画面,学生们描绘出的画面感很强,深刻体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妙处。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尽管教学有诸多亮点,但反思过后,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和改进的问题。
-
“深度”与“广度”的平衡问题:
- 问题表现: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为了完成四首诗的教学,有时会“面面俱到”但“浅尝辄止”,对《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千古名句的哲理内涵,虽然点出了“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积极意义,但对于其中蕴含的时光流逝、客居他乡的复杂心绪,挖掘得不够深入。
- 原因分析: 主要是担心时间不够,急于推进教学进度,未能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深度思考和个性化解读。
-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仍需加强:
- 问题表现: 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小组的讨论流于形式,或由少数“学霸”主导,其他成员参与度不高,在分享环节,也常常是固定的几位同学发言,未能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 原因分析: 讨论任务的设计可能不够具体,缺乏层次性,导致部分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也略显单一,未能有效激励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参与进来。
-
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够紧密:
- 问题表现: 学生虽然理解了诗歌中的情感,但如何将这些古典情感与当代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做得还不够,讲《钱塘湖春行》的喜悦,可以引导学生联想自己春天出游的经历,但课堂上这样的引导较少。
- 原因分析: 教师自身对“生活化教学”的理念理解不够透彻,未能将“学以致用”的原则真正落到实处,导致诗歌学习与学生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
改进措施与未来教学启示
针对以上问题,我将在未来的教学中做出如下调整和改进:
-
优化教学设计,实现“精讲”与“深挖”:
- 取舍有度: 未来可考虑将四首诗分为两课时,或采用“一篇精讲,三篇略读”的模式,花一整课时深度剖析《观沧海》和《天净沙·秋思》,重点分析意象、意境和情感;另外两课时则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在情感和写法上的异同。
- 设置主问题: 每首诗只设置一到两个核心“主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深度探究。《次北固山下》的主问题可以是:“‘生’和‘入’两个字好在哪里?它们仅仅是写景吗?”
-
创新活动形式,激活学生思维:
- 任务驱动: 设计更具挑战性的小组任务,如“为《钱塘湖春行》设计一张旅游海报”、“为《天净沙·秋思》创作一幅现代插画并配文”、“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进行一场微型辩论赛”等,这些任务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 多元评价: 引入过程性评价,如设立“最佳朗诵家”、“最佳创意奖”、“最佳合作小组”等,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增强自信心。
-
搭建桥梁,促进古今对话:
- 链接生活: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古今对话”环节,学习《天净沙·秋思》后,可以提问:“如果你是今天的‘断肠人’,你会通过什么方式(如发一条朋友圈、写一条短信)来表达同样的乡愁?”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和方式诠释古典情感,让诗歌“活”在当下。
- 拓展延伸: 推荐与主题相关的现代诗歌、流行歌曲或影视作品,如周杰伦的《东风破》与古典诗词的意境,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本次《古代诗歌四首》的教学是一次有益的实践,它让我深刻认识到,诗歌教学不应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应是引导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自我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教学设计的深度与广度、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以及教学内容的现实关联度,努力让古典诗歌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成为滋养他们一生的文化养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