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名言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
出处: 《汉书·苏武传》
背景与含义: 这句话是苏武在面对匈奴威逼利诱,劝其投降时,对匈奴卫律说的,它深刻地表达了儒家思想中“君为臣纲”的忠君观念,苏武将君臣关系比作父子关系,认为儿子为父亲而死是天经地义、毫无怨言的,以此类推,他作为臣子,为自己的君主(汉武帝)牺牲生命,也是理所当然、心甘情愿的,这句话掷地有声,展现了他视死如归、决不二忠的坚定意志。
其他相关引述与精神体现
除了上述直接的名言,苏武的行为和精神也通过其他话语和典故广为流传,共同构成了他忠义的形象。
关于气节与坚守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出处: 《汉书·苏武传》
背景与含义: 这句话是苏武在第一次劝降失败后,自刎未遂时所说,意思是:“如果我屈服了、丧失了气节、辜负了出使的使命,即使活了下来,又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去呢!” 这句话体现了他对个人名誉和国家尊严的极度珍视,将气节看得比生命更重要。
关于持久的忠贞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出处: 《汉书·苏武传》
背景与含义: 这虽然不是苏武亲口所说,但《汉书》中的这句记述,本身就是对他忠贞不渝最有力、最震撼的注解,十九年的漫长岁月,从一个壮年汉子熬到白发苍苍,这本身就是一部用生命写就的忠诚史诗,它告诉我们,苏武的忠义不是一时的豪言壮语,而是长达十九年,在极端恶劣环境下的日复一日的坚守。
后世典故的引申
后世从苏武的故事中提炼出了许多成语和典故,这些也成为他精神的代名词:
-
苏武牧羊 (Sū Wù Mù Yáng)
- 含义: 比喻人在困境中坚守节操,忠贞不屈,这几乎是苏武故事最凝练的概括。
- 精神体现: 无论环境多么艰苦(北海无人之境,断粮无衣,掘鼠去草食籽),无论敌人如何威逼利诱,苏武始终手持汉节,忠于汉室。
-
鸿雁传书 (Hóng Yàn Chuán Shū)
- 含义: 比喻通信,传说苏武在北海时,汉昭帝派使臣到匈奴,匈奴人谎称苏武已死,使臣便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射猎,射得一只大雁,雁足上系着一封帛书,说苏武等人在某个沼泽中。” 单于大惊,只好放苏武回国。
- 精神体现: 这个传说虽然不一定真实,但它极大地传播了苏武的故事,并赋予了他“忠义连天地,感动飞禽走兽”的传奇色彩,进一步强化了他忠贞的形象。
苏武的名言和精神,核心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 忠君爱国: 将对国家的忠诚视为最高准则,为此可以牺牲一切。
- 坚守气节: 在任何威逼利诱面前,绝不屈服,保持人格的尊严。
- 坚韧不拔: 用长达十九年的苦难岁月,践行自己的诺言和信念。
他的故事和名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中“忠”与“义”的标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