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清平乐千年后为何仍能直击现代人心?

《清平乐》

【宋】晏殊

清平乐千年后为何仍能直击现代人心?-图1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整体赏析:一首情思婉转的离歌

这首词以一位女子的口吻,抒发了她对远方恋人的深切思念和因音讯不通而产生的惆怅与无奈,全词上下两片,结构清晰,情感层层递进。

  • 上片重在“写情”,直抒胸臆,诉说无法传递的思念。
  • 下片重在“写景”,以景衬情,将内心的愁绪融入眼前的景物之中,使情感更加深沉含蓄。

词风温润秀雅,语言凝练,情感真挚而不失含蓄,充分体现了晏殊“珠圆玉润”的词风特点。


词句逐句鉴赏

上片:情思难寄的苦闷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 字面意思:用红色的精致信笺,写下密密麻麻的小字,想要把我平生对你的心意都说尽。
  • 鉴赏
    • 意象选择:“红笺”是古代女子写信的专用信纸,色彩鲜艳,质地精美,本身就带有一种浪漫、郑重其事的意味,暗示了写信人(女子)对这份感情的珍视与投入。“小字”则描绘了写信时字斟句酌、情意绵绵的细致情态。
    • 情感铺垫:开篇第一句,词人便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痴情女子的形象,她满怀深情,试图通过文字来承载和传递自己全部的爱恋,一个“尽”字,写出了情感的饱满与急切,为下文的“难寄”埋下了伏笔,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张力。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 字面意思:传递书信的鸿雁高飞在云端,可以传书的游鱼潜在在深水,可我却满怀惆怅,觉得这份深情终究无法寄达。
  • 鉴赏
    • 典故化用:这里连续用了两个中国古代著名的通信典故。“鸿雁传书”源自苏武雁足系书的故事,“鱼传尺素”源自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的“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两个典故是古人寄托思念、传递信息的希望所在。
    • 反衬手法:词人却笔锋一转,说“鸿雁在云,鱼在水”,它们虽然有,但一个“高飞云端”,一个“潜在水底”,都显得遥不可及,难以触及,这种看似客观的景物描写,实则巧妙地反衬出女子内心的绝望与无奈,希望的媒介(鸿雁、游鱼)越是“在”,就越是凸显出“情难寄”的现实,使得“惆怅”二字显得格外沉重。
    • 情感高潮:这一句是上片的情感高潮,从“说尽”的热烈期盼,到“难寄”的深切惆怅,女子的心情瞬间跌入谷底,这份因空间阻隔而产生的无力感,是全词情感的基石。

下片:情景交融的怅惘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

  • 字面意思:在夕阳西下之时,我独自一人倚靠在西楼上,远处的山峦恰好对着我的窗帘。
  • 鉴赏
    • 场景转换:视角从写信的案头转向了凭栏远眺的楼头,上片是内心的独白,下片是外在的行动和所见。
    • 意象叠加
      • 斜阳:夕阳西下,象征着时光流逝、美好事物的消逝,也烘托出女子孤寂、伤感的情绪。
      • 独倚西楼:“独”字点明了女子的孤独处境。“倚”是一个动作,包含了等待、期盼和无尽的愁思,西楼,在古典诗词中常常是闺怨、相思的代名词。
      • 遥山:远处的山,既是眼前之景,也象征着远方,是恋人所在的方向。
    • 情景交融:女子的“独倚”与“斜阳”的萧瑟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凄美的画面。“遥山恰对帘钩”,看似是写景,实则是写人,她的目光越过帘钩,投向了那遥远的山峦,心中所想,依然是远方的恋人,景物与人物的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 字面意思:我思念的那个人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只有门前的绿水,依旧向着东方滚滚流淌。
  • 鉴赏
    • 典故化用:“人面不知何处”化用了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的诗写的是故地重游、物是人非的怅惘,晏殊在此化用,表达的是对恋人踪迹不明的深切思念和物是人非的感慨。
    • 对比手法:这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词人将“人面不知何处”的“变”与“绿波依旧东流”的“不变”进行鲜明对比。
      • :人的行踪、音信杳然,这是令人心碎的“变”。
      • 不变:自然景物(绿水)却毫不在意,依旧按照自己的规律向东流淌,这种自然的永恒与人事的无常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 深化主题:这“依旧东流”的绿水,不仅没有带给她任何慰藉,反而反衬出她的思念是多么的徒劳和渺小,时光在流逝,景物在更迭,而她的思念却无处安放,只能被这永恒的流水冲刷,变得更加绵长和无奈,结尾一句,言有尽而意无穷,将全词的惆怅与伤感推向了极致。

艺术特色

  1. 结构精巧:上片写情,下片写景,情景交融,过渡自然,从“写情”的直抒胸臆,到“写景”的含蓄蕴藉,情感表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2. 语言凝练,意象优美:全词用词精准,如“红笺”、“小字”、“斜阳”、“绿波”等,意象鲜明,富有画面感和古典韵味。
  3. 善用典故与对比:巧妙化用“鸿雁传书”、“鱼传尺素”、“人面桃花”等典故,丰富了词的文化内涵。“在”与“难寄”、“变”与“不变”的对比,极大地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4. 情感真挚,含蓄蕴藉:全词没有激烈的呐喊,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委婉的语调,将女子的相思、惆怅、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审美追求。

晏殊的《清平乐》是一首将个人离愁写得极富普遍性和艺术性的佳作,它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写信、凭栏远眺的场景,以及“红笺”、“鸿雁”、“斜阳”、“绿水”等一系列经典意象的巧妙组合,深刻地刻画了女子在爱情中的相思之苦与离别之愁,尤其是结尾“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以其永恒的时空感与无常的人事相对照,道尽了古往今来所有有情人心中那份最深沉、最无奈的怅惘,使其成为流传千古的绝唱。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