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核心价值观的名人名言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富强

富强意味着国家繁荣昌盛,国力雄厚。

核心价值观的名人名言-图1

  • 名言: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 《诗经·大雅·民劳》
    • 解读: 这是中国最早关于“小康”社会的记载,表达了人民对安居乐业、国家富足生活的向往,是“富强”目标最朴素、最古老的源头。
  • 名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 解读: 这句诗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担当,国家的富强需要每个公民,尤其是领导者,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为之奋斗甚至牺牲。

民主

民主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是国家治理的根本。

  • 名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孟子《孟子·尽心下》
    • 解读: 这是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强调了人民在国家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虽然古代的“民本”与现代“民主”概念不完全相同,但其“人民至上”的理念是相通的,为现代民主思想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 名言: “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不容侵犯。” —— 习近平
    • 解读: 这句话从现代国家治理的角度,强调了保障人民权利和福祉的前提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核心利益,真正的民主,必须建立在国家独立和稳定的基础之上。

文明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涵盖物质、精神和制度等各个方面。

  • 名言: “不学礼,无以立。” —— 孔子《论语·季氏》
    • 解读: “礼”不仅指礼貌,更包含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文明秩序,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践行文明礼仪对于个人立足社会的重要性。
  • 名言: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孔子《论语·为政》
    • 解读: 意思是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制来统一他们的言行,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并能自觉地纠正错误,这描绘了一个通过德治和礼治实现的文明社会图景。

和谐

和谐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理想状态,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 名言: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 《国语·郑语》
    • 解读: 这句话是中华“和”文化的精髓,它指出,和谐是不同事物的调和共生,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完全相同,就无法发展,这倡导了一种包容、多元、求同存异的和谐观。
  • 名言: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孟子《孟子·公孙丑下》
    • 解读: 这句话强调了“人和”(内部团结、人心所向)是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无论是国家治理还是事业发展,内部的和谐与团结都是最重要的基础。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自由

自由是在法律和道德框架内,按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

  • 名言: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 裴多菲 (Sándor Petőfi)
    • 解读: 这句广为流传的诗句,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对自由的最高追求,它表明自由是比生命和爱情更宝贵的基本价值,是个人尊严和社会活力的源泉。
  • 名言: “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 孟德斯鸠 (Montesquieu)
    • 解读: 这句名言精辟地定义了现代法治下的自由观,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在法律划定的边界内行使权利,法律既是自由的保障,也是其边界。

平等

平等指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

  • 名言: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 孔子《论语·季氏》
    • 解读: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公平的重要性,它指出,人们不怕财富少,而怕分配不公;不怕贫困,而怕社会动荡,这体现了对“平等”和“公正”的古老向往。
  • 名言: “所有的人生来都是平等的。” —— 托马斯·潘恩 (Thomas Paine)
    • 解读: 这是西方启蒙思想中的经典名言,强调了人的基本权利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不应因出身、财富、种族等因素而有差异,是现代平等理念的重要基石。

公正

公正是社会价值的核心,要求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 名言: “公生明,廉生威。” —— 《荀子·不苟》
    • 解读: 这句话强调了公正和廉洁对于执政者的重要性,只有公正无私,才能明辨是非;只有清正廉洁,才能树立威信,这是对治理者“公正”品格的经典要求。
  • 名言: “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 —— 法谚
    • 解读: 这句法谚强调了程序正义的重要性,公正不仅体现在结果上,更体现在过程的公开、透明和合法上,让公众能够监督和信服。

法治

法治是用法律来治理国家,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 名言: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 韩非子《韩非子·有度》
    • 解读: 这句话是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精髓,意思是法律不偏袒权贵,就像墨线不迁就弯曲的木料一样,它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是法治精神的内核。
  • 名言: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 习近平
    • 解读: 这句话从现代国家治理的高度,明确了法律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了不仅要“有法可依”,更要“良法善治”,即法律必须是良善的,并得到良好的执行。

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爱国

爱国是每个公民对祖国应尽的忠诚和责任。

  • 名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范仲淹《岳阳楼记》
    • 解读: 这是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千古绝唱,它表达了一种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将个人悲乐置于其后的博大胸怀和崇高境界。
  • 名言: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艾青《我爱这土地》
    • 解读: 这句诗用最真挚、最感性的语言,抒发了对祖国母亲深沉而炽热的爱,它告诉我们,爱国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法割舍的情感。

敬业

敬业是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 名言: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韩愈《进学解》
    • 解读: 这句话强调了勤奋和思考对于事业成功的重要性,只有专心致志、勤勉不怠,才能在事业上精益求精;反之,则会一事无成。
  • 名言: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 雷锋精神
    • 解读: 这句话诠释了新时代的敬业观,无论身处何种岗位,只要怀揣着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都能通过不懈的努力,创造出不凡的价值。

诚信

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道,是个人品德的核心。

  • 名言: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孔子《论语·为政》
    • 解读: 如果一个人没有信用,真不知道他怎么能行得通,这是孔子对“诚信”重要性的最直接、最严厉的告诫,强调了诚信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 名言: “言必信,行必果。” —— 孔子《论语·子路》
    • 解读: 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坚持到底,有结果,这句话描绘了一个诚信之人的行为准则,即言行一致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