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其成就之高、影响之深远,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演进以及文学自身的规律,呈现出清晰的阶段性特征。

我们可以将唐代诗歌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
初唐(618年 - 712年):承前启后,奠定基石
初唐是唐诗的“准备”和“开创”阶段,它一方面继承了南朝齐梁以来诗歌的格律技巧,另一方面又突破了宫体诗的束缚,展现出开阔的气象和刚健的风骨。
时代背景与文学思潮:
- 南北文风融合: 唐朝统一,结束了南北朝长期的分裂,南朝诗歌讲究声律、辞藻,风格柔美;北朝诗歌则质朴、刚健,二者在初唐开始融合。
- 反对宫体诗: 以“初唐四杰”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对当时流行的内容狭窄、风格绮靡的宫体诗进行了有力批判,主张诗歌应有更广阔的内容和更雄健的气魄。
主要诗人与流派:
-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 贡献: 他们是唐诗革新的先驱,他们的诗歌题材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走向江山与塞漠,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开阔豪迈;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托物言志,气骨凛然。
- 地位: 他们为盛唐诗歌的到来扫清了道路,起到了“启山开林”的作用。
-
陈子昂:
- 贡献: 他是初唐诗歌革新的核心人物,他在《修竹篇序》中旗帜鲜明地提出“风骨”“兴寄”,反对齐梁诗风,他的《感遇》三十八首和《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意境苍凉辽阔,风骨峥嵘,标志着唐诗彻底摆脱了六朝的靡弱之风,走向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
沈佺期、宋之问:
- 贡献: 他们是“律诗”的定型者,他们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最终完成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格律规范,使律诗在形式上完全成熟,他们的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代表了初唐格律诗的最高成就。
初唐小结: 这是一个“破旧立新”的时代,诗歌从宫廷的“小家碧玉”成长为胸怀天下的“大家闺秀”,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为盛唐的到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盛唐(713年 - 765年):气象万千,巅峰时代
盛唐是唐朝国力最强盛、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也是唐诗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诗歌,风格雄浑奔放、气势磅礴,充满了理想主义精神和乐观自信的情怀,后人称之为“盛唐之音”。
时代背景:
- 开元盛世: 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达到顶峰。
- 开放包容: 丝绸之路畅通,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人民精神面貌昂扬向上。
主要诗人与流派:
-
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 风格: 诗风清新、恬淡、自然,意境幽远,他们以山水田园为主要描写对象,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 王维: 被誉为“诗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将禅意融入山水,意境空灵。
- 孟浩然: 诗风平淡自然,亲切动人,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充满了生活气息。
-
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为代表):
- 风格: 诗风雄浑、豪迈、悲壮,充满了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他们描写边塞的奇丽风光、战争的艰苦以及将士的报国豪情。
- 高适: 现实主义色彩浓厚,风格悲壮苍凉,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 岑参: 浪漫主义色彩浓厚,想象奇特,语言瑰丽,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雪景千古传诵。
- 王昌龄: 被誉为“七绝圣手”,其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王之涣: 气象宏大,意境开阔,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伟大诗人——李白:
- 地位: 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代表,被誉为“诗仙”。
- 风格: 想象奇特、豪放飘逸、清新俊逸,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由、理想的追求和对权贵的蔑视。
- 名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伟大诗人——杜甫:
- 地位: 现实主义诗歌的集大成者,被誉为“诗圣”。
- 风格: 沉郁顿挫、风格多样,他的诗歌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
- 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早期作品,亦见其雄心)。
盛唐小结: 这是唐诗的巅峰,群星璀璨,流派纷呈,无论是山水田园的静谧,边塞诗的雄浑,还是李白的仙气与杜甫的沉郁,都共同铸就了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中唐(766年 - 835年):继往开来,流派纷呈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深刻影响了诗歌的风格,中唐诗人面对战乱后的社会现实,在继承盛唐传统的同时,又进行了新的探索,呈现出流派众多、风格各异的局面。
时代背景:
- 由盛转衰: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战乱频仍,社会矛盾尖锐。
- 文学反思: 诗人们开始反思盛唐的辉煌,转而关注现实,追求诗歌的“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主要诗人与流派:
-
现实主义深化(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新乐府运动):
- 口号: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风格: 主张诗歌要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易懂,力求“老妪能解”。
- 白居易: 新乐府运动的领袖,他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影响极大,如《长恨歌》(叙事长诗)、《卖炭翁》(讽刺社会不公)、《琵琶行》(抒发个人感慨)。
-
韩孟诗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
- 风格: 追求“奇崛险怪”,主张“以文为诗”,即用写散文的笔法写诗,打破诗歌的格律束缚,风格瘦硬、奇崛。
- 韩愈: 诗风雄奇、险怪,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 孟郊: 诗风清苦、瘦硬,有“诗囚”之称,代表作《游子吟》。
-
刘柳(刘禹锡、柳宗元):
- 刘禹锡: 诗风精炼,富有哲理和民歌特色,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柳宗元: 诗风清幽、孤峭,与其山水游记风格相似,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中唐小结: 中唐是唐诗的“再创造”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