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言 (经典流传,意蕴深远)
强调“勤”的重要性
-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出处: 韩愈《进学解》
 - 解读: 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奋,而荒废在于玩乐;行为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而失败在于随波逐流,这是对勤奋和思考最经典的论述之一。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 出处: 韩愈(一说王芸生)
 - 解读: 用“书山”和“学海”比喻知识的广阔,而“勤”和“苦”是通往知识彼岸的唯一路径,强调了治学和人生道路上勤奋刻苦的必要性。
 
 - 
天道酬勤。
- 出处: 《论语》有类似思想,后世流传甚广。
 - 解读: 上会酬报那些勤奋努力的人,它表达了一种朴素的信念: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
 
 
强调“俭”的品德
-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出处: 诸葛亮《诫子书》
 - 解读: 这是诸葛亮告诫儿子的名言,意思是,内心宁静可以修养身心,生活节俭可以培养高尚的品德,将“俭”与“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升了节俭的境界。
 
 -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 出处: 李商隐《咏史》
 - 解读: 纵观历代圣贤的治国经验,国家的成功往往源于勤俭,而衰败则往往因为奢侈,这句话将勤俭与国家的兴亡紧密相连,极具警示意义。
 
 -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 出处: 司马光《训俭示康》
 - 解读: 从节俭变得奢侈很容易,但从奢侈回到节俭就非常困难,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守住节俭的本分。
 
 
“勤”与“俭”并重
-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 出处: 朱柏庐《朱子家训》
 - 解读: 吃每一碗粥、每一碗饭时,都应该想到它来得不容易;使用每半根丝、每半缕线时,都要常念物产的艰难,这是对珍惜物、勤俭持家最细致、最生动的教诲。
 
 -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 出处: 《尚书·大禹谟》
 - 解读: 为国家要勤劳,为家庭要节俭,这是上古圣贤对为官者和治家者的要求,体现了公私分明的责任感。
 
 -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 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
 - 解读: 人民的生计在于勤劳,只要勤劳就不会物资匮乏,这句话强调了勤劳是创造财富、保障生存的根本。
 
 
中国近现代名言 (贴近时代,朴实有力)
- 
应该让别人的生活因为有了你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 出处: 指雷锋精神。
 - 解读: 虽然不是直接讲勤俭,但雷锋精神的核心就是“勤”(工作勤奋)和“俭”(生活朴素),其最终目的是奉献社会,让他人生活更美好。
 
 - 
我们的国家一穷二白,穷,就要从勤俭想办法。
- 出处: 陶铸
 - 解读: 这句话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国家百废待兴的背景下,将勤俭作为克服困难、建设国家的重要国策。
 
 - 
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 出处: 毛泽东
 - 解读: 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将浪费提升到“犯罪”的高度,凸显了勤俭节约对于国家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外国名言 (文化各异,智慧相通)
- 
节俭是美德,奢侈是罪恶。
- 出处: 本杰明·富兰克林(美国)
 - 解读: 这位美国的开国元勋和科学家,将节俭视为一种核心的道德品质,与奢侈这种恶行对立起来,简洁有力。
 
 - 
勤勉是幸运之母。
- 出处: 弗兰西斯·培根(英国)
 - 解读: 与中国的“天道酬勤”异曲同工,培根认为,勤奋和努力是创造好运和成功的基础。
 
 - 
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就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 出处: 鲁迅(中国)
 - 解读: 鲁迅将“勤”的内涵从“勤劳”扩展到了“珍惜时间”,节约时间,就是延长生命,让生命更有价值。
 
 -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 出处: 达·芬奇(意大利)
 - 解读: 这句话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勤奋带来的即时回报(安眠)和长远价值(幸福),充满了哲理。
 
 
这些名言警句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勤”与“俭”的内涵:
- 勤,是行动,是创造,是通往成功的阶梯。
 - 俭,是品德,是智慧,是守护财富的堤坝。
 - 勤俭,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个人修身、家庭和睦、国家富强的基石。
 
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重温这些古老的智慧,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