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二年级诗歌自创,二年级诗歌自创快乐在哪

诗歌,是语言花园里最娇艳的花朵,是孩子们心中最纯净的彩虹,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开始尝试自创诗歌,是一次美妙的语言探险和情感表达,这不仅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一环,更是培养想象力与审美能力的绝佳途径,要引导孩子迈出这充满创造力的第一步,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让诗歌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二年级诗歌自创,二年级诗歌自创快乐在哪-图1

诗歌的源泉:从模仿到创造

诗歌并非遥不可及,它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与情感,对于初学写作的孩子,模仿是通往创造的桥梁,中国古典诗歌有着璀璨的星河,许多作品意境优美,朗朗上口,非常适合作为孩子诗歌启蒙的范本。

骆宾王的《咏鹅》,这首相传是诗人七岁时创作的作品,本身就是儿童观察力与诗意的完美结合。“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诗人用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出白鹅戏水的场景,色彩对比鲜明,动作刻画传神,这首诗的出处是唐代,作者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其创作背景正是源于孩童时期对日常事物的细致观察和天真的情感流露。

引导孩子学习这首诗,关键在于让他们明白,诗歌可以写身边最常见的事物,可以带孩子去公园观察水禽,或者观看相关视频,然后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去描述所看到的景象。“小鸭,小鸭,扁嘴叫喳喳,黄毛游清波,脚蹼水里划。”这不是抄袭,而是在理解了原诗观察方法和表达方式后的再创造,是学习诗歌创作的有效方法。

打开想象的宝库:诗歌的创作手法

孩子拥有成人难以企及的丰富想象力,这是他们创作诗歌的天然优势,我们需要做的,是教会他们一些简单的“魔法”,将这些奇思妙想编织成诗。

  1. 比喻:让事物更生动 比喻是最基本也最神奇的修辞手法,引导孩子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妈妈的拥抱像阳光一样温暖”,当孩子说“我的书包像一座小山”,他已经开始在运用诗歌的语言思考世界了。

  2. 拟人:让万物会说话 在孩子眼中,世界是充满生命的,小花会笑,风儿会跑,星星会眨眼,拟人手法恰恰契合了儿童的这种心理,鼓励孩子将动物、植物甚至文具都当作朋友来写。“我的铅笔在纸上跳舞,跳出一行行美丽的音符。”“夜晚,星星们在天上开大会,眨着眼睛,说着悄悄话。”这样的练习,能让孩子的作品瞬间充满童趣和灵气。

  3. 运用五感:让诗歌立体起来 鼓励孩子调动全部感官去感受世界,写春天,不仅仅是“春天来了”,可以是“我闻到泥土的清香”(嗅觉),“听到小溪叮咚的歌唱”(听觉),“看到柳枝抽出嫩绿的芽”(视觉),“摸到阳光暖暖的拥抱”(触觉),当多种感官体验融入诗中,诗歌就变得丰富多彩,有了温度和质感。

捕捉灵感的火花:从何处寻找诗意

许多家长和孩子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其实诗意就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 自然天地:四季变化、风雨雷电、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取之不尽的素材库,带孩子走进自然,引导他观察一片叶子的脉络,倾听一场雨的声音,感受一阵风的温度。
  • 日常生活:温暖的亲情、珍贵的友谊、一次游玩的经历、一件心爱的玩具,都可以成为诗歌的主题,写一写妈妈做的饭菜香味,写一写和爸爸一起放风筝的快乐,写一写心爱布娃娃的陪伴。
  • 奇思妙想:梦境、幻想、对未来的憧憬,更是诗歌的自由王国,孩子可以写“如果我能坐上彩虹桥”,可以写“和恐龙做朋友的一天”,可以写“星星的味道是甜的还是酸的”,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思维的无限驰骋。

搭建诗歌的骨架:节奏与分行

儿童诗歌虽然不像古典诗词那样有严格的格律,但也需要有一定的节奏感和音乐性,短小精炼、适当押韵会让诗歌读起来更顺口,更有韵味。

可以引导孩子体会语言的节奏,使用一些叠词:“红彤彤”、“亮晶晶”;或者运用简单的重复结构,增强韵律感,分行是诗歌区别于作文的显著特征,告诉孩子,一句话的意思表达完整,或者需要强调停顿、表达情感时,就可以另起一行,分行的过程,本身就是对语言进行梳理和艺术化处理的过程。

一个孩子写道:“今天下雨了,我撑着伞去上学,雨点在我的伞上唱歌,滴答滴答,真好听。”我们可以引导他进行分行: “下雨了,/ 我撑起小花伞。/ 雨点儿,/ 在伞上开音乐会,/ 滴答,滴答——/ 唱着一首快乐的歌。”

经过分行的处理,语言的节奏感和画面感都得到了增强,诗歌的形态也就显现出来了。

营造创作的环境:鼓励与欣赏

在引导孩子进行诗歌创作时,家长和老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欣赏者,而非评判者,首要原则是保护孩子的表达欲望,无条件地欣赏他们的作品,不要急于纠正所谓的“错误”,更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评判“好坏”,孩子笔下“太阳长了脚,偷偷爬上山坡”这样的句子,恰恰是最珍贵的诗心。

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个精美的本子,专门用来记录他的诗作,配上简单的插图,这将成为他成长中最宝贵的财富,多举办家庭诗歌朗诵会,让孩子大声朗读自己的作品,享受创作的成就感。

在我看来,儿童诗歌创作的核心价值,不在于产出多少“完美”的作品,而在于这个过程本身,它是孩子用语言探索世界、认识自我、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当孩子学会用诗意的眼光看待生活,他的内心会更加柔软和丰盈,这种对美的感知力和创造力,将是伴随他一生的财富,作为教育者和家长,我们的使命就是小心翼翼地守护这颗诗心,为它提供阳光和雨露,静待花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