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2025高考诗歌鉴赏有何新趋势与备考重点?

2025年是高考改革承上启下的一年,全国卷和地方卷并行,但整体呈现出“回归文本、深化理解、注重思辨”的趋势,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都强调了从诗歌的意象、语言、技巧、情感等基本要素入手,进行深度解读和个性化分析。

2025高考诗歌鉴赏有何新趋势与备考重点?-图1

下面,我将从“命题特点”、“真题精讲”、“备考策略”三个方面,为你详细解读2025年的高考诗歌鉴赏。


2025年高考诗歌鉴赏命题特点

通过对2025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 选材经典与新颖并存

    • 经典:依然偏爱唐宋名家,如杜甫、李白、辛弃疾、陆游等,他们的作品意蕴深厚,适合多角度考查。
    • 新颖:开始关注一些非一线大家或明清诗人的作品,如2025年天津卷考查了清初诗人查慎行的《早发》,题材上更贴近生活,语言相对质朴,但对鉴赏能力的要求并未降低。
  2. 题型稳定,稳中求变

    • 主流题型:依然是“一道客观选择题 + 一道主观简答题”的模式,选择题侧重对诗歌内容、情感、手法的整体理解正误判断;简答题则侧重对诗歌的局部赏析深度探究
    • 创新点:部分省份(如福建卷)出现了双文本对比阅读,将两首题材或情感相近的诗歌放在一起比较分析,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这是未来的一个重要趋势。
  3. 考查重点全面覆盖,并突出思辨性

    • 传统考点仍是基石:意象、意境、炼字、语言风格、表达技巧(抒情、描写、修辞)、思想情感等核心考点依然是考查重点。
    • 思辨性增强:简答题的提问方式越来越灵活,不再是简单的“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而是转向“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请结合诗句分析XX(人物/情感)是如何体现的?”等,这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
  4. 贴近生活,注重人文关怀

    • 多与羁旅思乡、怀古伤今、山水田园、人生感悟等传统主题相关,这些主题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共鸣,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和体验。

2025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精讲

我们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全国卷I全国卷II进行详细解析,因为这两套卷的命题思路对后续高考影响深远。

(一)全国卷I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命题立意】

  • 第8题:比较阅读题,考查学生对不同诗歌表现手法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本诗,还要能关联到课内所学过的同一位诗人的另一首名作。
  • 第9题:情感分析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以及对诗歌结构(尾联的作用)的理解。

【参考答案与解析】

第8题: 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可知,此诗是作者在临洮送人赴北庭时所作,此时作者并未亲至北庭。 ② 诗句中“闻说”“连年见”“不曾到”“亦应稀”等词语,都表明了描写的景色是来自传闻的想象,而《白雪歌》是作者身处边塞,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对眼前实景的直接描绘。 ③ 本诗是从“虚”处着笔,通过想象来写景;而《白雪歌》是从“实”处着笔,通过感官来写景。

【思路点拨】 这道题的关键词是“角度”和“不同”,回答时,不能只说“一个想象,一个真实”,必须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1. 定位:明确本诗是“留别”时所作,地点是“临洮”,目的地是“北庭”,作者本人并未去北庭。
  2. 找证据:在诗中寻找能证明这一点的关键词:“闻说”(听别人说)、“连年见”(听说的景象)、“春风不曾到”(推断)、“汉使亦应稀”(推测),这些词语都指向了“想象”。
  3. 关联:回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作者身处雪景中的真实感受和想象,但前提是“胡天八月即飞雪”,这是实景基础。
  4. 对比:总结出本诗是“虚写”(想象),《白雪歌》是“实写”(实景)。

第9题: 答案: 思想感情: ① 表达了诗人愿意到边塞为国效力(勤王)的豪迈情怀。 ② 同时也流露出诗人思念家乡、渴望归隐的柔情,这种“公”与“私”的矛盾情感,构成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作用: ① 卒章显志,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即虽然思念家乡,但更以国事为重。 ② 使诗歌的情感显得更加真实、丰满和深刻,既有英雄的壮志,又有凡人的柔情,这种矛盾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情感抒发也更有张力。 ③ 起到了“收束全篇、升华主题”的作用,在前面描绘了艰苦的边塞环境和想象中的征途之后,尾联直抒胸臆,将情感推向高潮,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思路点拨】 回答情感类问题,要做到“是什么(情感)+ 为什么(诗句分析)+ 怎么样(作用)”。

  1. 抓关键词:“勤王”是关键词,直接点明了报效国家的志向。“私向梦中归”则直接抒发了思乡之情。
  2. 分析矛盾:将“勤王”的豪情和“梦中归”的柔情结合起来看,会发现这是两种看似矛盾的情感,这正是诗歌情感的复杂之处。
  3. 分析作用:尾联的作用通常有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升华情感、呼应开头等,这里,它将前面写景和叙事所铺垫的情感集中爆发出来,展现了诗人的真实内心,使形象更丰满,主题更突出。

(二)全国卷II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根据上下文推断应为“鹧鸪天”或类似词牌)廖世美**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① 李清照晚年流落江南,此词作于元宵节。② “中州盛日”指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繁华时期。③ “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节。④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均为元宵节女子头饰。

上片“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两句的景物描写,在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结尾两句“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命题立意】

  • 第8题:景物描写作用题,这是高考的常规考点,但本题结合了李清照词“以乐景写哀情”的特点,考查学生对情景关系的深刻理解。
  • 第9题:情感分析题,考查学生对词人晚年心境的把握,以及对词中关键动作和细节的解读能力。

【参考答案与解析】

**第8题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