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作为一种在中国文化中历史悠久的花卉,常常出现在古典诗词中,它不仅是夏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更因其独特的生长习性(高大、挺拔、花期长)而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如坚贞、高洁、离愁别绪以及时光流逝的感慨。

以下为您精选几首以蜀葵为主题的经典诗歌,并附上赏析,希望能带您领略其文学之美。
蜀葵的象征意义
在深入诗歌之前,我们先了解蜀葵在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 高洁与坚贞:蜀葵植株高大,花朵向上,常被比作君子品格,坚守自己的节操,不随波逐流。
- 时光流逝与物是人非:蜀葵在初夏开花,花期可延续至深秋,诗人常以蜀葵的荣枯来感叹时光的飞逝和人事的变迁。
- 离愁别绪:蜀葵又名“熟季花”,花期与麦熟时节相近,容易引发游子思乡、友人离别的愁绪。
- 少女情怀与爱情:其花朵色彩艳丽,形态娇美,有时也被用来比喻女子的青春美貌和纯真情感。
经典诗歌赏析
唐·陈标《蜀葵》
眼前无奈蜀葵何,浅紫深红数百窠。 能共牡丹争几许,得人嫌处只缘多!
【白话译文】 眼前的蜀葵也真是拿它没办法,浅紫色和深红色的花朵开得到处都是。 它能和牡丹花比美又能有多少呢?之所以被人嫌弃,仅仅是因为它开得太茂盛、太常见了!
【诗歌赏析】 这首诗非常别致,它没有赞美蜀葵的高洁或美丽,反而以一种近乎调侃的口吻,道出了蜀葵的“尴尬”处境,诗人承认蜀葵“浅紫深红”确实美丽,但正是因为它数量繁多、随处可见,反而失去了稀有的价值,甚至“得人嫌处”。
这首诗可以有多重解读:
- 对怀才不遇的感慨:就像蜀葵虽然美丽但因数量多而被忽视,有才华的人如果太多,也可能不被重用。
- 对“物以稀为贵”的讽刺:揭示了世人追逐名贵、稀罕事物的势利心态。
- 一种自嘲:诗人或许将自己比作蜀葵,虽有才学,但身处一个人才济济的时代,难以脱颖而出。
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跳出了传统咏物诗的框架,从反面立意,显得新颖而深刻。
唐·岑参《蜀葵花歌》
昨日一花开,今日一花开,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 人生不得长少年,莫惜床头沽酒钱,请君向富酒家宿,富酒一杯红肉肉。 蜀葵何美好,施朱大筋骨,花前醉倒歌者谁,少年丈人今白头。
【白话译文】 昨天有一朵花开了,今天又一朵花开了,今天的花开得正好,昨天的花已经开始凋谢。 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年轻,不要吝啬那点买酒的钱,请你去富家酒家投宿,那里有一杯杯浓醇的美酒,像红肉一样诱人。 蜀葵是多么美好,像抹了胭脂一样,连粗壮的筋骨都显得那么有精神,在花前醉倒的那个唱歌的人是谁啊?那个年轻的汉子,如今已经白发苍苍。
【诗歌赏析】 岑参的这首诗充满了盛唐的豪放与悲怆,诗歌由蜀葵的“昨日开,今日老”起兴,迅速引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人生不得长少年”,这是一种典型的“及时行乐”思想,但并非消极颓废,而是在认清生命短暂后的豁达与洒脱。
诗中“蜀葵何美好,施朱大筋骨”一句,生动地描绘了蜀葵的形态:它不仅花朵娇艳,连挺拔的枝干都充满了力量感,生命力旺盛,如此美好的生命,也逃不过凋零的命运,最后一句“少年丈人今白头”,通过一个具体的形象,将时光流逝的悲凉感推向了高潮,令人动容。
这首诗将蜀葵的荣枯与人生的易老紧密结合,情感真挚,气势磅礴,是咏蜀葵诗中的名篇。
宋·苏轼《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其五 蜀葵》
眼前无奈美春何,岂有千红紫雪窠。 欲买夭绕百本种,只消浓墨两钱多。
【白话译文】 面对即将逝去的春天,真是无可奈何,哪里有像千红万紫、如雪似锦的繁花呢? 我真想买上百株娇艳的蜀葵来种,用上两文钱买一罐浓墨就足够描绘出它的美丽了。
【诗歌赏析】 苏轼这首诗充满了文人的雅趣和幽默感,他同样感叹春光易逝,但给出的解决方案别出心裁,当看到蜀葵那“浓墨重彩”般艳丽的花朵时,他没有直接去赞美花的色彩,而是说,与其种上百株,不如买两文钱的浓墨来画。
这体现了苏轼的两种特质:
- 艺术家的敏锐:他能捕捉到蜀葵色彩浓烈的特点,并立刻联想到绘画。
- 达观幽默的个性:用一种轻松、戏谑的方式化解了春逝的伤感,展现了其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这首诗与陈标的《蜀葵》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从“多”和“色彩”入手,但苏轼的态度是欣赏和玩味,而陈标则略带讽刺。
宋·杨万里《蜀葵》
牡丹芍药两倾城,此地空余臭叶茎。 自是花中第一品,只移不入洛阳城。
【白话译文】 牡丹和芍药两种花都倾国倾城,而这里只剩下蜀葵那有气味的、粗壮的茎秆。 它本应是花中第一等的品第,可惜只是没有被移植到洛阳城去罢了。
【诗歌赏析】 杨万里以观察细致、语言通俗风趣著称,这首诗通过对比,突出了蜀葵的“不凡”。
- 对比:开篇即用“倾城”的牡丹、芍药来反衬蜀葵的“臭叶茎”,这种看似贬低的描述,恰恰为后文的转折做了铺垫。
- 转折与赞美:诗人笔锋一转,说蜀葵“自是花中第一品”,这是何等高的评价!为什么它没有得到像牡丹那样的殊荣呢?诗人给出的答案是“只移不入洛阳城”,点明了蜀葵命运的决定性因素——地理位置和人为的推崇。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蜀葵,实际上是在感叹“世无伯乐”或“时势造英雄”,它赞美了蜀葵内在的高贵品质,也为它的“不遇”而鸣不平,充满了对人才被埋没的同情。
从岑参的悲慨人生,到陈标的辛辣讽刺,再到苏轼的幽默风趣和杨万里的不平之鸣,蜀葵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早已超越了一种普通植物的形象,它成了一面镜子,映照出诗人对生命、时光、社会和自我价值的深刻思考。
当您再在夏日街头看到一丛丛挺拔的蜀葵时,或许也能从那“浅紫深红”的花朵中,读出几分诗意与哲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