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我将这些名言分为几个类别,并附上解读,以便您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儒家智慧:中庸之道,审时度势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中庸”,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这与“进退有度”的精神高度契合。
- 
《论语·先进》
过犹不及。
- 解读:这是最经典、最核心的一句,意思是“做得过头,和做得不够,是一样的”,它告诫人们,无论是前进(进)还是后退(退),都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超过了这个度,好事也会变成坏事。
 
 - 
《论语·季氏》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 解读:君子庄重而不与人争执,合群而不搞小团体,这体现了在人际交往和团体中,既要有自己的立场(不随波逐流),又要懂得包容与合作(不拉帮结派),是“退”的智慧。
 
 - 
《周易·乾卦》
亢龙有悔。
- 解读:这是“进”的极致警示。“亢”意为极高、极盛。“龙飞到过高的地方,就会有所悔恨”,它告诫人们,事物发展到顶峰时,往往就是衰落的开始,必须懂得见好就收,留有余地,否则物极必反。
 
 - 
《礼记·曲礼上》
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 解读:君子恭敬、克制、谦让,以此来彰显礼节,这里的“退让”就是一种主动的“退”,是展现品德和修养的方式,并非懦弱,而是一种高明的处世策略。
 
 
道家智慧:顺其自然,以退为进
道家更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认为“退”和“柔”往往比“进”和“刚”更有力量。
- 
《道德经》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
- 解读:这是老子“欲取先予”的著名思想,要想收缩它,必先扩张它;要想削弱它,必先增强它;要想废除它,必先抬举它;要想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深刻揭示了“退”是为了更好地“进”,是一种充满智慧的策略。
 
 - 
《道德经》
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 解读: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这样才能长久,这里的“止”退”的一种表现,懂得在关键时刻停下来,不贪求无度,是保全自身、持续发展的关键。
 
 - 
《庄子·达生》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 解读:擅长游泳的人反而容易溺水,擅长骑马的人反而容易坠落,这是在警示人们,不要过度依赖自己的长处而一味“进”,忽略了潜在的危险,要懂得收敛和敬畏。
 
 
兵家与谋略智慧:审时度势,藏于九地之下
兵家讲求虚实、奇正、进退,将“进退有度”发挥到了极致。
- 
《孙子兵法·军争篇》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 解读: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军,会避开敌人锋芒正盛的时候(敌人的“进”),等到敌人疲惫懈怠、准备撤退(敌人的“退”)时再发动攻击,这体现了在战略上要懂得选择最有利的时机和方式,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
 
 - 
《孙子兵法·九地篇》
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 解读:在开始的时候,要像未出嫁的处女那样沉静,使敌人放松戒备;一旦行动起来,则像奔跑的兔子一样迅速,让敌人来不及抵抗,这生动地描绘了“退”时的隐忍和“进”时的迅猛,两者转换之间,时机和度的把握至关重要。
 
 - 
《鬼谷子·飞箝》
可钳而纵,可钳而擒。
- 解读:可以设法钳制对手,然后暂时放纵他;也可以在钳制他之后,一举擒获,这体现了高超的权谋之术,知道何时该“进”(擒),何时该“退”(纵),以达到最终目的。
 
 
历史与文学典故
- 
《史记·货殖列传》
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
- 解读:没钱的时候靠体力挣钱,稍有积蓄就要靠智慧去赚钱,等财富丰厚了,就要抓住时机去投资,这里的“争时”就包含了“进”的果敢和“退”的审慎,时机未到则隐忍,时机一到则果断行动。
 
 - 
《三国演义》中司马懿与诸葛亮
- 解读:在与诸葛亮的对峙中,司马懿多次面对“空城计”等挑衅,选择坚守不战(“退”),因为他深知时机未到,贸然进攻风险太大,这种“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等待,正是“进退有度”的典范。
 
 
“进退有度”的智慧,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 知时:认清时局和形势,知道何时该进,何时该退。
 - 知止:知道在何处停止,懂得适可而止,见好就收。
 - 知节:节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不做过度的追求。
 - 知变:灵活变通,根据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策略。
 
这些名言和智慧,在今天依然对我们处理人际关系、职业规划、事业发展等各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一味地冲锋陷阵,而是懂得在关键时刻,既能勇往直前,也能优雅地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