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儿童接触文学、感受语言之美的重要桥梁,它用精炼的文字、丰富的想象和优美的韵律,为孩子们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户,一份精心设计的儿童诗歌教案,不仅能引导孩子领略诗歌的魅力,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与情感表达,以下内容将从多个维度,探讨如何构建一堂生动而富有成效的儿童诗歌教学课。

探寻诗歌的源头:出处与作者
每一首优秀的儿童诗歌都像一颗璀璨的星星,有其诞生的银河,在教学初期,引导孩子了解诗歌的出处与作者,是建立文学感知的第一步。
诗歌的出处,即它来自哪本诗集、哪个刊物或是何种文化背景,当学习金波的《蝴蝶·豌豆花》时,可以向孩子们介绍,这首诗歌选自同名图画诗集,这本书收录了许多中国名家的经典短诗,了解出处,能帮助孩子们将单篇诗歌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学坐标系中,培养他们的文学视野。
认识作者则如同结交一位远方的朋友,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主要成就及其创作风格,能让诗歌的形象更加丰满,在带领孩子赏析林焕彰的《影子》时,可以讲述作者来自台湾,他的许多作品都充满了童趣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了解作者,能让孩子感受到文字的温度,明白诗歌是源于真实生活的感悟与想象,这种对来源和创造者的追溯,是建立文学信任和知识深度的基础。
走进诗歌的诞生:创作背景的理解
理解创作背景,是深入体会诗歌情感与意境的关键,对于儿童而言,过于复杂的时代背景或许难以消化,但我们可以选取与诗歌内容紧密相关、易于理解的部分进行讲解。
创作背景可以包括作者创作时的心境、所处的自然环境或某个具体的生活事件,在教授樊发稼的《春雨》时,可以引导孩子们联想自己在下雨天的所见所闻所感:雨滴的声音、泥土的气息、万物复苏的景象,通过这样的联想,孩子们便能更好地体会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明白这首诗歌是源于对自然现象的细腻捕捉。
另一种背景则与民俗文化相关,如一些传统童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其创作与传唱往往与特定的生活场景和民间习俗相连,向孩子们解释这些习俗,不仅能帮助他们理解诗歌内容,更能让他们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将诗歌放回其生长的土壤中,孩子们才能更真切地触摸到文字的生命力。
品味诗歌的精髓:艺术手法的赏析
儿童诗歌虽然语言浅显,但其中蕴含的艺术手法却十分丰富,引导孩子发现并欣赏这些手法,是提升其语言审美能力的核心环节。
鲜明的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带有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儿童诗歌常运用孩子熟悉的意象,如太阳、月亮、星星、小动物、花草等,在顾城的《一代人》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黑夜”与“光明”便构成了强烈的意象对比,教学中,可以鼓励孩子们找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并描述这些意象带给自己的感受。
巧妙的修辞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在儿童诗歌中极为常见,圣野的《夏弟弟》就是一个绝佳的范例:“悄悄地,悄悄地,他像一个活泼泼的,爱爬竿子的绿孩子。”这里将夏天拟人化为“夏弟弟”,一个“爬”字,生动地写出了绿意蔓延的动态过程,引导孩子识别这些修辞,并让他们尝试仿写,能极大地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和谐的韵律 韵律和节奏是诗歌音乐性的体现,许多儿童诗歌都讲究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如传统童谣和许多现代创作儿歌,都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击打节拍、配乐朗诵等方式,让孩子们亲身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从而培养语感。
实践诗歌的教学:课堂活动的运用
理论知识最终需要落到实践,一堂成功的儿童诗歌课,离不开多样化的互动与创造活动。
沉浸式朗读 朗读是学习诗歌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可以采用教师范读、个别学生朗读、小组赛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在反复的吟诵中,孩子们能逐渐品味语言的韵味,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想象力绘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鼓励孩子们根据诗歌描绘的意境,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画出来,这个过程是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具体形象的过程,能够充分释放孩子的想象力,并检验他们对诗歌意境的把握程度。
创造性仿写与续写 在充分理解原诗的基础上,引导孩子进行仿写或续写,可以从替换诗歌中的个别词语开始,逐步过渡到仿写一个句子、一个段落,这是从输入到输出的关键一步,能有效激发孩子的创作潜能。
戏剧化表演 对于一些情节性强、角色鲜明的叙事诗或童谣,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简单的戏剧表演,通过动作、表情和台词,将诗歌内容演绎出来,能够加深情感体验,让学习过程充满乐趣。
儿童诗歌教学,其核心不在于灌输多少文学知识,而在于点燃,点燃孩子对母语的热爱,对美的敏感,对世界的好奇,作为教育者或引导者,我们应成为一个热情的分享者,一个耐心的倾听者,一个与孩子一同在诗歌花园里漫步的同伴,当我们放下身段,用孩子的眼睛去重新发现诗歌的奇妙时,教学才能真正抵达心灵,让优美的韵律和丰富的想象,成为他们童年记忆中一抹亮丽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