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幼儿诗歌语言教案,幼儿诗歌语言教案《家》

诗歌是语言的精灵,是情感的种子,在幼儿教育中,诗歌以其独特的韵律、生动的意象和真挚的情感,成为滋养孩子心灵、发展语言能力的宝贵资源,如何将这些精炼优美的诗句有效地传递给幼儿,是一门充满智慧的艺术。

幼儿诗歌语言教案,幼儿诗歌语言教案《家》-图1

精选诗作:从经典童谣到现代童诗

选择合适的诗歌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为幼儿挑选的诗,应具备语言浅显、节奏明快、画面感强、富有童趣等特点。

  • 经典童谣,韵律的启蒙:许多流传已久的童谣,如《小星星》、《摇啊摇》,虽作者不详,但它们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这些作品结构简单,重复性强,朗朗上口,非常适合作为幼儿接触诗歌的起点,它们的主要价值在于培养幼儿最初的语感和节奏感。
  • 名家名作,情感的熏陶:选择那些专为儿童创作的诗人作品,能带来更深层次的美感体验,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的诗歌,如《蝴蝶·豌豆花》,语言清新,意境优美,充满对大自然的热爱,这类诗歌的作者有着明确的创作意图,即用诗意的语言为儿童描绘一个真善美的世界,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简要介绍诗人,让孩子们知道这些美好的文字来自一位充满爱心的“金波爷爷”,这能增加作品的亲切感和权威性。
  • 生活即诗,身边的素材:除了成文诗作,还可以鼓励孩子们发现和创编生活中的“诗”,将雨点落下的声音、树叶飘落的姿态用诗化的语言描述出来,这个过程能让孩子们理解,诗歌并非遥不可及,它就源于我们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丰富想象。

深入背景:为诗句注入灵魂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非要向幼儿讲述复杂的历史事件,而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从而进行更生动的演绎。

以骆宾王的《咏鹅》为例,这是诗人在七岁时观看鹅群嬉水后所作,了解了这个背景,教师就能体会到诗中那种纯真的、充满惊喜的儿童视角,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小朋友们,你们看,这首诗是一位古代的小朋友看到大白鹅时,觉得它们又神气又可爱,马上脱口而出的赞叹哦!”这样的解读,瞬间拉近了古诗与幼儿的距离,让诗歌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个同龄人的生动见闻。

对于现代儿童诗,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同样重要,知道诗人是想表达对妈妈的爱,还是对某个季节的喜爱,都能帮助教师在朗诵和讲解时,传递出更真挚、更准确的情感。

多元方法:让诗歌“活”起来

将诗歌教学等同于“念诗背诗”是最大的误区,对于幼儿,必须采用多感官、游戏化的方式,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1. 情境创设法:利用图片、音乐、实物或简单的肢体动作,为诗歌构建一个具体可感的情境,学习关于春天的诗,就在教室里布置一些绿植和花朵;学习关于雨的诗,可以播放一段轻柔的雨声音乐,当孩子置身于诗歌描绘的氛围中,理解便水到渠成。
  2. 游戏融入法:将诗歌学习设计成游戏,将诗句做成卡片,让孩子们进行排序;或者根据诗歌内容玩“角色扮演”,如表演《咏鹅》中白鹅的形态,游戏能极大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学习过程充满乐趣。
  3. 艺术联动法:鼓励孩子将听到的诗歌画出来,这是将语言意象转化为视觉形象的过程,极富创造力,同样,为诗歌配上简单的节奏或旋律,让孩子边唱边学,也能有效加深记忆和理解。
  4. 梯度教学法:遵循从“听赏”到“跟读”再到“诵读”的渐进过程,初期,教师应进行富有感染力的示范朗诵,让孩子充分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不必强求孩子立即背诵,重在培养他们乐于倾听和敢于表达的习惯。

品析手法:发现语言的奥秘

幼儿诗歌中常运用拟人、比喻、排比、叠词等修辞手法,这些是让诗歌生动有趣的“魔法”,教师无需使用专业术语,但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去发现和体会。

  • 拟人:“春风轻轻地走着路,小草偷偷地钻出来。”可以问孩子:“春风为什么会‘走’路?小草为什么会‘偷偷地’?它们像我们身边的谁?”通过提问,让孩子感受到万物有灵的趣味。
  • 比喻:“阳光像金子,洒满田野。”可以让孩子思考,阳光还像什么?从而打开他们的想象空间。
  • 叠词:“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可以带着孩子拍手念,感受叠词带来的音韵美和形象感。

通过这些引导,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诗歌,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语言感知和运用能力。

诗歌教学的本质,是播下一颗美的种子,它不在于让孩子记住多少首诗,而在于通过一首首具体的作品,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对世界的热爱,以及一颗丰盈而富有想象力的心灵,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努力成为诗歌与幼儿之间的桥梁,用热情和专业,引领他们步入这个充满韵律与光彩的文学花园,享受其中无尽的乐趣与滋养。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