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纯真的世界里,老师是温暖的太阳,是智慧的灯塔,引导孩子们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对老师的敬爱与赞美,不仅能陶冶情操,更能在一颗颗幼小的心灵中播撒下感恩的种子,这类专门为幼儿创作或由幼儿吟诵的赞美老师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儿童文学和幼儿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类诗歌的出处并非源于某部单一的古典巨著,而是深深植根于现代幼儿教育和儿童文学的沃土之中,它们大多由现代儿童文学作家、诗人,甚至是一线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所创作,这些创作者深谙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他们的作品往往直接服务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节日庆典(如教师节)或日常的情感表达,我们看到的许多优秀作品,可能收录在幼儿园的阅读教材、儿童诗歌选集,或发表在专业的儿童文学刊物上,它们是与时俱进的产物,紧贴着当代幼儿的生活与情感脉搏。
谈到创作背景,这些诗歌的诞生通常与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情感引导目的息息相关,其核心背景是“情感教育”,在幼儿成长的关键期,学会感受爱、表达爱是至关重要的社会性发展目标,老师作为孩子离开家庭后最重要的陪伴者和引导者,自然成为孩子情感投射的重要对象,诗人与教育者们捕捉到这一需求,通过诗歌这一艺术形式,为孩子提供一个表达情感的优美范本,在许多幼儿园为庆祝教师节而组织的活动中,一首赞美老师的诗歌往往是活动的核心环节,孩子们在朗诵中,将对老师的依赖、喜爱与敬佩之情具象化、仪式化,这种创作背景决定了诗歌的内容必须是积极、阳光、充满童趣且易于理解的。
要让这些诗歌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并发挥其教育功能,恰当的使用方法是关键,它绝不仅仅是让孩子机械地背诵。
情境导入是前提,在引导孩子学习一首赞美老师的诗歌前,教师或家长可以创设相关情境,通过展示老师平时照顾小朋友、带领做游戏的图片或视频,唤起孩子们温暖、亲切的记忆,让诗歌的情感有真实的依托。
理解与感受重于记忆,逐句为孩子讲解诗歌的内容,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让孩子想象“诗歌里为什么说老师像妈妈?”“你觉得老师的笑容像什么?”,将诗歌的语言与孩子的自身体验连接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对诗歌的理解加深了,情感共鸣产生了,记忆便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能极大提升诗歌的感染力,除了个人朗诵,还可以采用集体朗诵、分组对诵、配乐朗诵等形式,更可以结合律动,为诗歌编配简单的动作,让孩子们边念边演,在朗诵到“老师老师,您真好”时,可以做一个拥抱的动作;朗诵到“教我画画做游戏”时,可以模仿画画的姿态,这种全身心的参与,能让幼儿更深刻地体验诗歌的意境。
鼓励创造性表达,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可以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尝试用简单的词语替换原诗中的句子,创作属于自己的“小诗”,哪怕只是一两句,这也是对感恩之心最珍贵的激发。
在艺术使用手法上,幼儿赞美老师的诗歌充分考虑了接受对象的特殊性,形成了鲜明独特的风格。
第一,充满童趣的比喻和拟人是最核心的手法。 诗歌中,老师常常被比喻为“妈妈”、“太阳”、“园丁”、“灯塔”、“春雨”等孩子熟悉或能感知的美好意象。“老师像妈妈,爱我亲我”;“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我们是小小的花苗”,这些比喻亲切、形象,直接将老师的角色与温暖、成长、光明等概念联系起来,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拟人手法的运用则让诗歌世界更加生动,如“小鸟喳喳叫,也在夸老师好”,借小鸟之口表达赞美,符合幼儿万物有灵的思维特点。
第二,语言极具音乐美感。 这主要体现在句式简短、节奏明快、押韵响亮上,幼儿对语言的韵律非常敏感,这类诗歌通常采用三字句、五字句或七字句,结构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小蜜蜂,采花忙,小朋友,爱老师。”严格的押韵形成了循环往复的音乐感,便于幼儿跟读和记忆,在反复的吟诵中获得审美愉悦。
第三,意象选择贴近幼儿生活。 诗歌中所描绘的场景和物品,都是幼儿日常所见的,如“小手绢”、“小桌椅”、“画画”、“唱歌”、“做游戏”等,这些平凡的物品和活动被写入诗歌,赋予了情感的温度,让孩子们感到诗歌就在身边,是与自己生活紧密相连的。
第四,情感表达直接而真挚。 幼儿的情感是纯粹、外露的,因此这类诗歌的抒情方式也毫不含蓄迂回,往往是直抒胸臆地表达“老师,您好!”“老师,我们爱您!”,这种直接的热情奔放,恰恰契合了幼儿表达情感的方式,能够毫无障碍地引发他们的共鸣。
在我看来,幼儿赞美老师的诗歌,其价值远超于文字本身,它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孩子稚嫩的心灵与老师辛勤的付出;它是一种仪式,在童声琅琅中固化尊师重道的美德;它更是一颗种子,让美的韵律与善的情感在生命最初的日子里生根发芽,作为教育者或家长,我们珍视这些诗歌,不仅仅是希望孩子学会一首诗,更是期待他们在诗意的熏陶中,成长为懂得感受爱、表达爱的、内心丰盈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