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始终是考查学生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卷的诗歌鉴赏题目,既延续了传统命题思路,又体现出对古典诗歌解读能力的深度考察,掌握这类题目的解题方法,需从诗歌本源出发,系统理解作品内涵。

把握诗歌源流与创作语境
古典诗歌的创作往往与特定历史环境紧密相连,2015年江苏卷选取的唐代诗人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便是一首典型的情景交融之作,诗人通过“微风惊暮坐”的瞬间感受,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理解这类作品,需了解中唐时期文人交往的方式与情感表达特点,李益作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风以婉转清丽见长,这种风格在此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创作背景的掌握有助于理解诗歌情感基调,诗人通过竹窗、微风、深夜这些意象,构建出孤寂清冷的意境,这种意境的营造不是偶然,而是诗人特定心境的外化,读者若能设身处地体会诗人创作时的处境与心情,便能更准确地把握诗歌情感脉络。
解析诗歌意象与表现手法
古典诗歌擅长通过意象传递情感,2015年湖北卷选取的欧阳修《劳停驿》,以简洁笔触勾勒出荒山野驿的苍凉景象,诗中“孤岛烟中树”的描绘,不仅呈现视觉画面,更暗含诗人宦途漂泊的感慨,分析这类作品时,需注意意象的象征意义与组合方式。
诗歌艺术手法的识别是鉴赏的关键环节,比喻、拟人、用典等手法在古典诗歌中运用广泛,2015年四川卷考查的诗歌中,“浅深山色高低树”一句,通过工整对仗与空间构图,形成如画意境,这种手法既体现诗人驾驭语言的能力,也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形式美。
探究作者生平与作品关联
诗歌创作与诗人生平经历密不可分,2015年福建卷选取的陆游《秋夜纪怀》,充分体现了诗人晚年心境与创作风格的转变,陆游作为南宋爱国诗人,其作品常蕴含家国情怀,而此诗则更多表现超脱尘世、向往自然的情怀,这种转变与诗人人生阅历的积累直接相关。
了解作者生平,有助于理解诗歌中的用典与隐喻,古代诗人常借历史人物或事件表达自身立场,杜甫诗中多提及诸葛亮,李白作品中常出现谢安,这些用典不仅展现学识,更暗含诗人的价值取向与人生理想,在鉴赏过程中,准确把握这些用典的深意,是理解诗歌主旨的重要途径。
掌握诗歌鉴赏的具体方法
有效的诗歌鉴赏需遵循科学方法,首先应从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明确题材类型,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等不同题材,其情感基调与表现手法各有特点,2015年北京卷选取的游仙诗,便具有想象瑰丽、意境奇幻的特点,这与传统写实题材的鉴赏方法有所不同。
其次应注重语言分析,古典诗歌语言凝练,每个字词都经过精心锤炼,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贾岛“僧敲月下门”的“敲”字,这些经典案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在鉴赏时,应特别关注动词、形容词的使用效果,以及词序安排对诗意的影响。
理解诗歌结构与情感脉络
优秀诗歌往往具有严谨的内在结构,2015年高考多份试卷的诗歌题目,都考查了学生对诗歌结构把握的能力,律诗的四联、词的上阕下阕,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与关联,起承转合的结构安排,使诗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情感发展脉络的梳理同样重要,诗人情感在诗中往往不是静止不变,而是随着景物描写或事件叙述逐步深化,2015年重庆卷考查的诗歌,情感从最初的闲适逐渐转向深沉的人生感慨,这种情感变化需要通过细致阅读才能准确把握。
培养诗歌鉴赏的审美眼光
古典诗歌鉴赏最终要回归审美体验,在掌握基本分析方法的同时,更应培养对诗歌美的直接感受力,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都需要读者用心体会,2015年全国卷选取的诗歌,在音韵安排上颇具匠心,朗读时能感受到节奏与情感的高度契合。
真正的诗歌鉴赏能力,是在大量阅读与思考中逐渐形成的,通过反复研读经典作品,比较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体会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才能建立起对古典诗歌的深刻理解,这种能力不仅有助于应对考试,更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文素养。
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掌握其鉴赏方法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对个人审美能力的提升,在备考过程中,应将技巧训练与素养培养相结合,既注重答题方法的掌握,也不忽视对诗歌本身的深入理解,才能在高考中游刃有余,真正领略到古典诗歌的永恒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