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高考诗歌作用题,高考诗歌鉴赏作用题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一直是拉开分数差距的关键环节,关于诗歌作用的设问方式灵活多变,既考察对文本的局部理解,也检验对整体结构的把握能力,掌握这类题目的解答思路,需要从多个维度建立系统的分析方法。

高考诗歌作用题,高考诗歌鉴赏作用题-图1

从创作背景把握情感基调

任何诗歌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与作者的个人经历紧密相连,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往往能直接揭示作者的情感倾向和写作意图,以杜甫《春望》为例,这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沦陷的背景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开篇,既是对眼前景象的白描,也暗含着家国破碎的沉痛,理解这一历史背景,就能准确把握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

同样,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叠词运用,若不了解其创作于国破家亡、丈夫病逝的时期,便难以体会其中层层递进的孤寂与绝望,在分析诗歌作用时,首先应当将作品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坐标中,这样才能理解作者为何选择这样的意象、运用这样的手法。

通过意象组合解析情感脉络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立象以尽意”,意象是承载诗人情感的基本单位,分析诗歌作用时,需要关注意象的选择、组合及其营造的意境。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选取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等意象,共同构建出清幽明净的意境,这种意象组合不仅描绘出秋山晚景的生动画面,更寄托了诗人追求高洁品格、向往隐逸生活的情感,在解答作用题时,应当指出这些意象如何相互呼应,共同服务于诗歌的整体情感表达。

李商隐的《锦瑟》则通过“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等典故性意象的组合,营造出朦胧迷离的意境,分析这类诗歌时,需要解读意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其如何共同构建出复杂多义的情感世界。

鉴赏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诗歌的艺术手法是诗人传递情感、深化主题的重要途径,掌握常见手法的表达效果,是解答作用题的基本功。

比喻手法能使抽象情感具象化,李白《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通过夸张的比喻,将瀑布的磅礴气势生动展现,同时也折射出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

象征手法可赋予物象深层含义,于谦《石灰吟》中“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面写石灰的烧制过程,实则象征诗人不畏牺牲、坚守高洁品格的精神追求,分析这类诗歌时,需要揭示物象与所象征品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比手法的运用能强化情感张力,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通过鲜明对比,凸显了社会不公的现实,增强了诗歌的批判力度。

用典则能丰富诗歌内涵,增加历史厚重感,辛弃疾词作中大量运用历史典故,既抒发了个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也寄寓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分析结构布局的匠心独运

诗歌的结构布局往往体现着诗人的艺术匠心,从起承转合到首尾呼应,每一处安排都有其独特作用。

绝句通常遵循“起承转合”的结构规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景为“起承”,后两句抒情为“转合”,由实入虚,由具体景物升华到人生哲理,这种结构使短短二十字包含丰富层次。

律诗则更讲究结构的严谨,杜甫《登高》八句皆对,首联写景宏大,颔联转入个人感受,颈联直抒胸臆,尾联收束全篇,四联之间环环相扣,将身世之悲与家国之忧完美融合。

词的结构因词牌而异,但上下片通常各有侧重,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上片问天,下片问月,由狂放之气转入人间情怀,结构上的转折恰与情感的变化相呼应。

领会语言特色的独特魅力

诗歌的语言是思想情感的载体,其特色直接影响着作品的风格和感染力。

李清照《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对话式语言,既符合词牌要求,又生动传达出词人惜花伤春的情感,这种口语化的表达,使情感更加真切动人。

杜甫诗歌语言的凝练精准更是典范。“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垂”“涌”二字的运用,将静景写活,赋予画面动态美感,分析这类语言特色时,应当具体到字词的锤炼,说明其如何增强表达效果。

建立系统的答题思路

面对具体的作用分析题,需要建立清晰的答题路径,首先定位考查点属于哪个层面——是整体结构还是局部词句;其次分析该部分内容在上下文中的具体功能;最后结合诗歌主旨,说明其对于表达情感、突出主题的作用。

以分析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作用为例,这两句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由现实中的孤寂夜雨,想象未来重逢时的温馨场景,这种时空交错的写法,既深化了此刻的思念之情,又使诗歌意境得以拓展,情感表达更加曲折动人。

解答诗歌作用题,本质上是在理解诗歌创作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有依据的审美判断,这种能力不仅来自答题技巧的训练,更源于对诗歌本身的深入理解和真切感受,通过大量阅读经典作品,培养对诗歌语言的敏感度,建立系统的分析方法,才能在高考中游刃有余,更能在诗歌的海洋中获得真正的审美愉悦。

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渐进过程,每首经典作品都是独特的艺术世界,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贴近,用智慧去解读,当我们在诗歌的密林里摸索前行,终会在某个瞬间豁然开朗,看见那照亮千年的精神之光。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