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幼儿园里,总飘荡着稚嫩的诵读声,那些关于季节的诗句,像清凉的泉水般流淌在孩子们心间,中国古典诗词中描绘夏季的作品,恰如一座宝库,藏着适合幼儿启蒙的珍品。

夏日诗韵的源头活水
描写夏季的经典诗作多出自唐宋时期,这与当时文人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白居易《池上早夏》中“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的句子,正是诗人在洛阳宅院中观察到的初夏景致,这种贴近生活的描绘,特别适合引导幼儿观察身边自然变化。
杨万里的《小池》堪称幼儿夏季诗歌启蒙的典范。“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两句,画面生动活泼,充满童趣,诗人用简洁明快的笔触,勾勒出初夏池塘的瞬间美景,这种直观的意象符合幼儿形象思维的特点。
杜甫《江村》中“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的描写,则展现了夏日宁静闲适的一面,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对比不同诗人笔下的夏天,感受季节的多元面貌。
诗歌教学的实施路径
在幼儿园实施夏季诗歌教学,需要遵循幼儿认知规律,3-4岁幼儿适宜学习三言、五言的短诗,如《悯农》中“锄禾日当午”这样的句子,5-6岁幼儿则可以接触七言绝句等稍长的诗篇。
创设情境是诗歌教学的关键,在学习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时,可以布置田园风光的画面,播放蝉鸣蛙叫的音频,让孩子们仿佛置身于诗人描绘的场景中。
多感官参与能加深幼儿对诗歌的理解,学习李商隐《晚晴》时,可以让孩子触摸雨后湿润的泥土,观察蜻蜓振翅的姿态,感受夏日雨后的清新空气,这种全身心的体验,比单纯背诵更能让诗歌融入孩子的记忆。
游戏化教学是幼儿园诗歌教育的有效手段,设计“找夏天”游戏,将诗句中的意象制作成卡片,让孩子们在园所环境中寻找对应的实物,比如学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时,可以带孩子观察园内的荷叶;学到“青草池塘处处蛙”时,可以引导孩子聆听雨后的蛙鸣。
诗歌鉴赏的多元视角
引导幼儿欣赏夏季诗歌,应从色彩、声音、动静三个维度展开。
色彩方面,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诗句,白鹭、绿树、黄鹂构成鲜明的色彩对比,适合引导幼儿关注诗歌中的色彩美。
声音层面,赵师秀《约客》中“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描写,雨声、蛙鸣交织成夏日的交响曲,可以培养幼儿对自然声音的敏感度。
动静结合是诗歌鉴赏的另一个重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的描写,既有云雨翻涌的动感,又有山峦静立的沉稳,这种对比能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
诗歌创作的启蒙引导
在充分欣赏的基础上,可以鼓励幼儿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从仿写开始是最稳妥的方法,比如学完《小池》后,引导孩子模仿“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句式,描述自己看到的夏日景象。
观察日记是诗歌创作的基础,鼓励孩子用画笔记录夏日见闻,再尝试用简单的诗句描述画作内容,这种图文结合的方式,能有效降低创作难度。
集体创作能激发孩子的参与热情,以“我们的夏天”为主题,每个孩子说一句关于夏天的感受,教师整理成朗朗上口的句子,就是一首属于孩子们自己的夏日诗篇。
诗歌与生活的深度融合
将夏季诗歌与幼儿一日生活有机结合,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午睡时吟诵白居易《消暑》中“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的诗句,营造宁静的休息氛围,户外活动时,引导孩子观察“荷风送香气”的实际景象。
节气活动是诗歌教育的天然载体,在夏至日开展主题活动,学习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中“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的诗句,既传授了节气知识,又传承了文化精髓。
家园共育能延伸诗歌教育的效果,鼓励家长在夏日傍晚与孩子一起诵读纳凉诗,在小区花园里寻找诗歌中描绘的景致,让诗歌从课堂走向生活。
诗歌教育对幼儿语言发展的促进显而易见,研究表明,经常诵读诗歌的幼儿,其语言表达能力、词汇丰富程度都明显优于同龄人,更重要的是,那些优美的诗句会在孩子心中种下美的种子,随着成长而生根发芽。
记得有个孩子在观察雨后荷花时,突然脱口而出:“老师,荷花在洗澡!”这种充满诗意的表达,不正是诗歌教育最美的成果吗?当孩子能用诗意的眼光看世界,用诗意的语言表达感受时,我们的教育就真正触及了心灵。
在这个夏天,让我们继续用诗歌滋润孩子的心田,让千年的文化血脉在稚嫩的诵读声中延续,毕竟,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只需要我们轻轻唤醒他们心中的诗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