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带诗字的诗歌,带诗字的诗歌有哪些

诗歌,是语言凝练而成的珍珠,是情感与意象交织的画卷,它以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承载着人类最幽微的情思与最辽阔的想象,诗歌的传统源远流长,而“诗”这个字本身,就蕴含着一部微型的文化史。

带诗字的诗歌,带诗字的诗歌有哪些-图1

“诗”字,在甲骨文中虽未明确发现,但其金文与小篆的形态已颇为清晰,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诠释:“诗,志也,从言,寺声。” 这是一个形声字,“言”为形旁,表明其与言语、表达相关;“寺”为声旁,标示读音,古人解字,常探其深意,有学者认为,“诗”字中的“寺”,可引申为“持”,即怀抱、承载之意,故而“诗”便是“心志的承载与言说”,是内心情感与思想通过语言得以具象化并持守下来的艺术,这种解释,恰好与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诗言志,歌永言”的经典论断相呼应,奠定了中国诗歌以抒发心志、表达情意为根本的创作理念。

追溯诗歌的源头,我们必然会回到那片星光璀璨的《诗经》世界,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三百零五篇作品,它并非由某一位诗人独立完成,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源自民间歌谣、宫廷乐舞与宗庙祭祀的古老回声,孔子曾言:“不学诗,无以言。” 在春秋时代,《诗经》中的篇章在外交场合被广泛引用,称为“赋诗言志”,贵族士大夫们通过吟咏特定的诗章,委婉地传达自己的立场、诉求与情感,这体现了诗歌在早期社会生活中极为重要的实用功能。

《诗经》之后,另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以其瑰丽的想象与炽烈的情感,开创了“楚辞”这一新的诗体,他的《离骚》《九歌》等作品,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与深刻的忧患意识,屈原的创作,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使个人情感的抒发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至唐代,诗歌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形成了严谨的格律规范,即我们常说的“近体诗”(格律诗),李白与杜甫,是这座巅峰上最为耀眼的双星,李白的诗,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充满了超凡脱俗的想象与豪迈奔放的激情,他是盛唐气象最杰出的歌者,而杜甫的诗,则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沉郁顿挫,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的动荡与民生的疾苦,被尊为“诗史”,二人的创作,一个偏向浪漫,一个立足现实,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

到了宋代,文人雅士们在唐诗的辉煌之后另辟蹊径,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推向了艺术的极致,词最初是配合燕乐歌唱的歌词,句式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它更适于表达细腻幽微的个人情感,尤其是男女相思、离愁别绪,苏轼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境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作品,豪放旷达,将诗的题材与气魄融入词中,开创了豪放词派,与他风格迥异的李清照,则以其婉约精妙的笔触,书写闺阁情思与国破家亡之痛,其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堪称婉约词的典范。

欣赏与创作诗歌,离不开对其艺术手法的理解,自古以来,赋、比、兴就是诗歌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 ,是平铺直叙,直接描绘事件或抒发情感,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开篇:“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便是直陈其事的起笔。
  • ,即比喻,借此物喻彼物,使形象更加生动鲜明,贺知章《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将春风比作剪刀,巧妙而新颖。
  •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通常用于诗歌的开端,营造氛围,如《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由水鸟和鸣,自然而然地引发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咏叹。

意象的营造是诗歌的灵魂,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诗人与读者沟通的桥梁。“月亮”常寄托思乡怀人之情(李白《静夜思》);“松柏”象征坚贞的品格(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东篱”则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而成为隐逸生活的象征,诗人通过组合不同的意象,构建出独特的意境,让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其弦外之音,韵外之致。

用典,也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技巧,它援引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或前人诗句入诗,以简练的文字包蕴丰富的内涵,李商隐的《锦瑟》诗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便连用庄周梦蝶与蜀帝杜宇化鹃两个典故,营造出迷离惆怅、哀婉深沉的意境,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含蓄性与表现力。

至于平仄与对仗,这是格律诗形式美的核心,平仄指汉字声调的交替规律,营造出音乐的起伏感;对仗则要求诗句中词性、词义两两相对,形成工整对称的形式美,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便是平仄和谐、对仗工整的典范。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古典诗歌似乎与现代生活产生了距离,它的价值并未消减,当我们面对壮丽山河,心中涌起的不再仅仅是“哇”的感叹,而可能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画卷;当我们经历人生聚散,所能表达的也不仅是简单的悲伤或快乐,而能体会到“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深邃,或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诗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精微、更典雅、也更深刻的情感表达方式与生命体验维度,它是对抗语言粗鄙化、情感扁平化的一剂良药,品读一首好诗,如同在内心开辟一方净土,让我们在喧嚣的尘世中,依然能聆听来自历史深处的清音,感受跨越千年的共鸣,这份由汉字精魂构筑的美,值得每一个人去传承与体味。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