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 幼儿园诗歌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情感的载体,在幼儿园阶段,诗歌以其简洁的韵律、生动的意象和朗朗上口的节奏,成为培养孩子语言能力、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的重要工具,而《我想》作为一首经典的幼儿园诗歌,以其童真童趣的表达方式,深受孩子和教育工作者的喜爱。
诗歌的出处与作者
《我想》是一首现代儿童诗歌,作者高洪波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诗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他的作品语言清新,充满童趣,贴近儿童心理,深受小读者欢迎。《我想》收录于他的儿童诗集《我喜欢你,狐狸》,该诗集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高洪波长期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善于用孩子的视角观察世界,用诗意的语言表达童真,他的诗歌不仅朗朗上口,还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想》正是这样一首充满童趣的作品,让孩子在诵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同时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与诗歌赏析
《我想》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儿童文学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许多作家开始关注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审美需求,高洪波在这首诗中,以孩子的口吻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天马行空的想象。
诗歌以"我想"开篇,通过一连串富有童趣的想象,展现孩子纯真的心灵世界。"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这些充满想象力的句子,让孩子在诵读时能感受到自由和快乐。
诗歌的语言简洁明快,节奏感强,适合幼儿朗诵,诗中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如"长啊,长——长成一座绿色的帐篷",既形象又生动,能帮助孩子理解诗歌的意境。
诗歌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能力的培养
《我想》语言简洁、韵律感强,非常适合作为幼儿园语言教学的素材,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运用这首诗:
- 朗诵训练:引导孩子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语调的起伏和节奏的变化,培养语感。
- 词汇拓展:结合诗歌中的"桃树""柳树""风筝"等词语,开展相关的词汇教学。
- 句式模仿:鼓励孩子模仿"我想……"的句式,创作自己的小诗,锻炼表达能力。
审美情趣的熏陶
诗歌是美育的重要载体。《我想》通过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让孩子感受自然之美和想象之乐,教师可以:
- 结合绘画:让孩子根据诗歌内容画出自己心中的画面,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 音乐配合:为诗歌配上简单的旋律,或使用轻音乐作为背景,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 情景表演:组织孩子进行角色扮演,用动作和表情表现诗歌内容。
情感教育的渗透
《我想》表达了孩子对自由和快乐的向往,教师可以借此开展情感教育:
- 讨论梦想:引导孩子分享自己的"我想",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内心的愿望。
- 关爱自然:通过诗歌中与树木、风筝的互动,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的情感。
- 亲子互动: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朗读诗歌,增进亲子交流。
诗歌教学的具体方法
多感官体验法
幼儿学习主要依靠感官体验,在教授《我想》时,可以采用:
- 视觉刺激:展示桃树、柳树、风筝的图片或实物,帮助孩子理解诗歌意象。
- 听觉感受:用不同的语调朗读诗歌,让孩子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 动作配合:设计简单的手势或身体动作,让孩子边读边做,加深记忆。
游戏化教学
将诗歌学习融入游戏,能提高孩子的参与度:
- 接龙游戏:老师说"我想把...",孩子接下一句,培养即兴表达能力。
- 拼图游戏:将诗歌内容做成卡片,让孩子按顺序排列,理解诗歌结构。
- 角色游戏:让孩子扮演诗歌中的"我",用动作表现诗歌内容。
创意延伸活动
在熟悉诗歌后,可以开展拓展活动:
- 诗歌创作:引导孩子用"我想..."的句式创作自己的小诗。
- 手工制作:用彩纸制作诗歌中提到的桃树、风筝等,增强动手能力。
- 户外观察:带孩子们观察真实的树木和风筝,将诗歌与生活联系起来。
诗歌鉴赏与教育价值
《我想》之所以成为经典幼儿园诗歌,在于它完美契合了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 符合儿童思维特点:诗歌中的想象天马行空,与幼儿泛灵论思维(认为万物有灵)高度契合。
- 语言简单易记:句式重复,韵律感强,便于幼儿记忆和模仿。
- 情感积极向上:表达了对自由、成长和美好事物的向往,传递正能量。
- 教育功能多元:既能培养语言能力,又能促进想象力、审美力和情感发展。
在幼儿园阶段,诗歌教学不应过分强调分析和理解,而应注重感受和体验,通过反复诵读、游戏互动和创意表达,让孩子在快乐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对语言和文学的兴趣。
诗歌是童年的礼物,《我想》这样的优秀儿童诗歌,就像一颗种子,播撒在孩子心田,随着成长慢慢发芽、开花,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孩子创造丰富的诗歌体验,让美的语言和想象滋养他们的心灵。